摘要:最易引起關注的大量突發事件其實原本都是漸發性危機,而且,在現實生活中發生最多、存在最廣、最應引起注意的危機也是漸發性危機,只是在其漸發過程中常常因難以察覺而被忽視。如何避免由于忽視漸發性危機而引發的嚴重后果,這就需要人們多關注危機的漸發性,牢固樹立危機意識、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問題意識,進而提高危機預見力,以爭取贏得危機應對的主動與成功。
關鍵詞: 漸發性危機;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危機預見力;
危機不是所謂的“危險加機遇”,而僅僅是指危險的狀態與趨勢。從形態上看,最容易抓人眼球、引起全社會關注的危機主要是突發事件即突發性危機。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發生最多、存在最廣、最應引起注意的危機卻不是突發事件,而更應是它的相反形態,即漸發性危機。這是因為,在整個危機體系中,漸發性危機實際是占多數和主體地位的一種基本形態;而且大量突發事件其實原本就是漸發性危機,只是其漸發過程常常被忽視了,只有其引起強烈沖擊和震撼的突發過程時才為人所知、所重視,從而以為那是突發事件。這種不注重危機漸發性的情況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后果,教訓不僅深刻,而且慘重。因此,要取得危機應對的更大成功,就一定要多關注危機的漸發性,爭取贏得更大的應對主動。
漸發性危機的基本特性和主要特點
漸發性危機是指逐漸形成和強化的危險狀態與趨勢。“逐漸形成和強化”是這類危機的基本特性。這一特性的實質是逐步積聚風險,逐步積累能量,逐步醞釀成熟,等待尋找“引子”,突然爆發震蕩,造成苦果待飭。這種基本特性實際上恰恰是危機在不同階段前后關聯、內在一致、整體表現出來的一個基本規律。其表現出來的具體特點有很多,但對于人們認識、把握和有效應對危機來說,則主要有如下五個具體特點:
第一,由微到顯?!帮L起于青萍之末”,危機非無本之木。與其他事物一樣,危機也有一個從種子到長苗再到開花結果的過程。而危機的種子常常是很微小的因素,只有很微弱的痕跡,不易被看見、被發現,最易被疏忽、被忽視;并借助這種情境不受干擾、不得早治,而得以自由生長、逐漸成熟和逐漸顯露。當人們發覺時,危機已基本成熟和近乎失控了。這里所謂的危機種子就是風險,而風險的種子卻是問題。事實上,危機只是風險的積聚與爆發,風險實是問題的積聚與惡化,問題則是各種矛盾與不和諧;風險就是危機的前期形態和根子,而問題則是風險的前期形態與根子;因而,問題就是危機的源頭所在。危機由微到顯的過程就是從問題到風險再到危機的過程。只要不注意問題,就不會注意風險;只要不注意風險,就不會注意危機;不會注意危機,就無從談起危機應對。因此,要看危機,就要先看風險;而要看風險,卻要先看問題;然后才能防微杜漸,抓根治本,贏在早治,贏得主動。
第二,由輕到重。危機就像一個膿包,起初看來只是有點發炎,在不得早治的情況下逐漸積累病菌,逐漸強化和擴展膿腫,逐漸積聚著破壞一個區域健康的能量。通過加速增長、蘊集和放大破壞性能量,最終發展成一個危害全身健康乃至生命的巨疔大癰。這即是說,危機的危害性就是沿著一個逐漸加劇的過程,從逐步積蓄、累加到逐步放大、加速放大破壞性能量,不斷增加著嚴重性;直至難違失控、超限而爆,把已經不可承受的嚴重性轉化為必然的破壞性和不得不吞下的苦果。這是危機的最典型表現,是危險狀態與趨勢的動態化,即危險的不斷疊加和嚴重化??次C、治危機,如果不在危機輕時先下手,則必為危機所苦。
第三,由淺到深。隨著危機的危害性不斷加重,危機的惡性化也在同步推進。一方面,危機所在和即將擴散到的部位越來越多,所發生的惡性影響由淺到深,不斷滲入、穿透、充盈到所歷部位并積存其中,不僅逐漸改變著被影響部位的表面安全甚至表面特性,而且逐漸、有時是突然引發被影響部位的深層次因素及其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最終導致該部位乃至該事物的整體從根本上發生深刻、實質的惡性變化,造成該事物的惡性破敗甚或惡性解構,以至于最終病入膏肓、不可救藥。這其實就是一個由可救到不治的惡化過程,是一種內向式惡性舒張和惡性深化的危機醞釀與發展過程,是表現為可以感受得到、卻不一定外顯可以見到的惡化狀態與趨勢。
第四,由緩到烈。隨著危機惡化的不斷加深,危機的破壞性也同時不斷得到強化和加劇。在這個過程中,危機的有害能量逐步由少到多、由弱到強地不斷積累疊加、構造成體,不僅對所影響或所在部位或整體的健康、正常運行和安全直接形成空間擠壓并由此逐漸實現實質替代,而且會越來越頻繁地躁動并由此醞釀和加速推進著總爆發。如果能夠及早發現危機的這種破壞性,并及早給“危機的胎盤”扎洞以使危機能量在積聚的同時就漏失、釋放,那么就能有效阻止危機能量的累積與疊加,就能把危機發展有效阻止在微弱未強之時,而決不等到危機爆發失控之時才“悔之晚矣”。
第五,由點到面。危機的生成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由點到面、由局部到全局的演進過程。無論是內透式的惡化過程還是外顯式的作禍過程,危機都經歷了逐漸增加危害點、連成危害面、結成危害體的破壞過程。在此過程中,危機由可控逐漸變得不可控,危機由危險的狀態逐漸變成令人恐怖的禍害,結果是形成廣大而深遠的惡劣影響。這使危機應對由原本可能的主動變成了原本不必的被動,由原本可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收效的能動變成了只能成本極大而效益極小的無奈。
概括起來說,上述特點其實具體體現了危機規律的漸發性特點,是否深知并能切實針對這些具體特點采取措施,將決定危機應對會取得什么樣的成就。要做好危機應對的工作,就一定要高度關注、非常熟悉并緊扣危機的漸發性,而后確保能夠務實切要地拿態度、出點子、施舉措。
漸發性危機應對的基本原則
對于做好危機應對工作來說,漸發性危機的特點既有天然的好處,也有天然的壞處。天然的好處主要是指危機的漸發性可以給危機治理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從容反應、穩拿措施,而且還能為危機應對提供矯正甚或從頭再來的機會。天然的壞處主要是指危機的漸發性會成為麻醉劑,使人們誤以為沒有危機或者不會發生危機,不斷造成危機麻痹和危機盲點,最終造成“溫水煮青蛙”、來不及挽救的嚴重后果。
在危機應對實踐中,漸發性危機的這些特點到底會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這主要取決于一個前提,那就是面對現實情況能否保持高度的危機意識而實事求是、正視正對和務實認真。
如果持有這樣一個前提,那么危機應對便能從一開始就保持高度的危機警覺性、危機透視力和危機把握力,由此確保至少兩個方面的有效性和成功性:一是危機預見力,即可以確保及早發現危機的蛛絲馬跡;二是危機預防力,既可以及早采取措施,將危機消滅于萌芽狀態,還可以在危機未醞釀之前就進行戰略把握和戰略應對,消除危機形成條件,挖掉危機的墻腳,真正做到未雨綢繆、防范未然。這樣的危機應對就是能夠早發現、早治理,從容有措,見危機于漸進,化危機于未成,真正贏得危機應對的先機和主動,確保能成本極低而收效極高,確保無惡果。
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前提,那么危機應對則無從談起,人們從一開始就陷入了麻痹和盲目狀態而喪失危機警覺性、危機洞察力、危機透視力和危機把握力,直至喪失先機和主動而陷于被動和失敗。事實上,沒有這一前提至少會出現如下兩方面的嚴重問題:一是不知有危機正在形成和逼近而不予以早治和預防,客觀上為危機的自由積聚、發展與成熟提供了機會和幫助,同時也自然放棄了危機治理的先機和主動權,使危機最終以強烈有效的突然性帶來嚴重的襲擊與破壞;二是容易形成盲目樂觀、過分自信、狂妄自大、無視教訓、不顧后果的心態與氣氛,直接導致回避現實、忽視危機、無視危機、掩蓋危機、自欺欺人的“鴕鳥做法”,憎惡危機提醒,不敢正視危機,致使危機面前無所作為、不敢作為,任由危機伏擊和追擊。這時,即使還能“危時有覺醒、急時抱佛腳、再做最后拼”,也基本做不到成功應對,而只能吞下苦果、坐以待斃。這樣的危機應對就是遲發現、遲治理,或者是無覺察、無治理,在危機面前總是麻木不仁而措手不及、成本極大而收效極小。
常言道:人不能在同一個地方摔兩次跤。但是,在危機應對上,卻常常出現在同一個地方摔兩次跤甚至摔多次跤的情況。有些危機本可避免,有些危機本可減輕和化解,但卻都未能幸免,甚至一再發生,是一種典型的低級重復。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有很多,但主要還是因為沒有危機意識,不知漸發性危機的特點,不僅不能把危機的漸發性轉化為危機應對取勝的空間余地和有利條件,而且還讓危機的漸發性變成了打掉危機意識、特別是危機警覺性和覺察力的麻醉劑;于是,即使危機就在身邊,也不會覺得有危機,甚至還會認為:危機離自己很遠,危機只發生在別處,只有別人那里才會有危機。這種問題的最突出表現是:看事物總是表面化、跟前化、碎片化和主觀化,凡事報喜不報憂、虛妄而僵化,以至于出現并保持“皇帝的新裝”等扭曲與變態行為。其根源就是喪失了危機應對的主觀能動性。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說:“禍患多生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就是這種喪失危機意識、進而喪失危機預見力和危機應對力的表現與結果。
對于任何人來說,危機應對都貴在早發現、早準備、早治理。如果事發前就把工作抓細抓實抓到位,那么危機治理就必定能綽綽有余。事實上,越早發現危機,就越便于事先布局,將危機消滅于萌芽狀態;而若待到危機爆發,能力再強也會陷入被動。高明的危機應對就在于能夠預見危機,能夠事先規避或伏擊危機而決不為危機所伏擊。
總之,要確保漸發性危機應對的主動性、有效性和成功率,就要依據其特點保持極強的危機警覺性、危機覺察力、危機預見力與危機把握力,從根本上避免遭受危機的打擊,并以這種態度來看待、把握和應對漸發性危機,從而確保把功夫下在平時,而在關鍵時刻奪取勝利,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針對危機漸發性,提高危機預見力
基于前述分析可知,提高危機預見力至關重要。為此,總體而言要充分依據危機的漸發性,具體而言要根據漸發性危機的具體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提高危機預見力:
第一,要增強危機意識。危機意識是危機預見力的質量基礎、有效前提和動力源泉,危機預見力來自于高度的危機意識。只有具有了危機意識才能避免和消除危機盲點和麻痹性,增強危機敏感性和警覺性,及時感受和覺察到各種潛在與現實的危險狀態和趨勢,由此提高危機覺察力和危機把握力,進而增強危機應對的先見性、主動性和能動性,最終形成強大的危機預見力??梢哉f,危機意識越強,危機預見力就可能越高;危機意識越弱,危機預見力就越低。因此,只有增強危機意識,才能養成高超的危機預見力。
第二,要增強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和問題意識。危機意識直接來自于高度的憂患意識。只有具有憂患意識,才能確保高度清醒,才會認真對待各種風險和問題;沒有憂患意識,即使風險再大、問題再嚴重,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更談不上對危機的預見。為此,還要進一步強化風險意識和問題意識,不僅要將這兩個意識構筑成憂患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要將其與危機意識聯系起來。在憂患意識的主導下,從危機看到風險,再從風險看到問題,形成一個“危機—風險—問題”溯源審視和把握危機的邏輯,并反向形成一個“問題—風險—危機”順流歸結和治理危機的路徑。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直接體現為危機應對并確保其有效性的危機預見力。
第三,要突出三個重點來提升危機預見力。一是充分把握危機的實質特點,確保正確把握不同性質、類型的危機,主要是要善于正確區分實際危機的漸發性與突發性,還要正確區分敵我與是非、緊情與危機、常規事件與突發事件。二是科學判斷危機的嚴重程度,確保準確掌握不同階段、不同條件下危機的危害性,主要是要正確區分一般危機與嚴重危機、主要危機與次要危機、緊迫危機與危急危機、普通危機與重特大危機,還要把主要緊急情況進行程度分級和優先排序。三是及時掌握危機的動態變化,基本推知危機的影響走勢,主抓并全力解決重大、突出的緊急問題和主要危機,這里的核心就是審時度勢、速作判斷、研知態勢,確保正確性、掌握走向、分清輕重緩急和先后主次,確保危機應對恰切妥當、及時得力、有所為有所不為。
第四,要確保三個“一”來打造優良的危機預見力。一是危機一醞釀就能洞悉;二是危機一萌芽就能抓??;三是危機一變化就能掌握。誠如前文所述,危機漸發性具體表現出來的五個特點中的前期性狀最易讓人放松警覺、造成麻痹;要確保危機預見力的隨時存在與始終銳利,就一定要時刻保持飽滿的危機意識,并在此前提下密切關注、同步把握危機由微到顯、由輕到重、由淺到深、由緩到烈、由點到面的進展變化,隨時偵知或診斷出危機的要害,及時調整或確定危機治理的焦點、目標、任務和具體方式方法,不能落后于危機在任何一個層面上的變化發展而反應過晚或者沒有反應。為此,要針對這五個具體特點,建立相應的問題分析與跟蹤機制、風險分析與預測機制、危機分析與預警機制。這里的核心就是要確保從主觀能動性上做到看一眼就能洞穿危情、抓住要害、鎖定目標,從時間上為危機應對贏得更多的余地和更大的可能。只有這樣,才是真正善于預見危機,才能確保真正掌握危機應對的主動和先機。
總之,危機預見能力就是在危機爆發之前、甚至在危機萌芽之初就能洞悉和把握住危機的本領,是一種事關能否主動掌握贏得危機博弈全局的能力。兵法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是強調在開戰之前應能充分了解和掌握敵方情況,只有這樣才算抓住了博弈勝算的關鍵,而這就要求博弈當事方必須具備非常高超的危機預見力。在實戰當中,顯然只有具備更強危機預見力的一方才能做到這一點,也才更有勝算的把握。因此,要善于成功應對漸發性危機,就一定要側重提升和優化危機預見能力。
責 編 / 肖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