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察覺危機”似乎是個偽命題,因為任何危機都是有征兆的,都有端倪可尋。沒有無因果的事物,更沒有毫無聯系的事物。然而有些事物是一因多果,有些事物是一果多因,沒有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視角,就會一葉障目,作出不準確的判斷和決策,就會貽誤時機,甚至釀成大錯。“無察覺”其實是一種忽略,抑或重視不夠,但它的危害與影響卻不可忽視。
關鍵詞: 無察覺危機;表征;對策 ;
“無察覺危機”似乎是個偽命題,因為任何危機都有征兆,都有端倪可尋。沒有無因果的事物,更沒有毫無聯系的事物。然而有些事物是一因多果,有些事物是一果多因,沒有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視角,就會一葉障目,作出不準確的判斷和決策,就會貽誤時機,甚至釀成大錯?!盁o察覺”其實是一種忽略,抑或重視不夠,沒當回事。
危機亦作“危幾”,指潛伏的禍害或危險。危機是社會的一種常態,危機的種子與社會的發展如影隨形。西方的格言說得很精辟:危機就如死亡與稅收一樣,是不可避免的。危機與災難一樣,盡管令人討厭,卻無法回避,唯一能做的就是預防以及尋找應對策略。
缺少危機意識就會缺乏覺察力。危機意識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本文僅從社會層面探討須警惕的“無察覺危機”特征及應對之策。
社會表征一:民眾滿足感逐漸消褪,而焦慮已彌漫至社會各階層
中國用30多年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一兩百年的歷程,急劇的社會變化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外部刺激和挑戰?!拔业墓善辟r得底掉,房貸還差90萬,老板還經??酃べY,買的家具是達芬奇的,買的醋是勾兌的,買的奶粉是有添加劑的,想買車要搖號,想增加工資老板又不同意,即使走在路上碰到李雙江他兒子也就算了,就怕碰到‘李剛’他崽,非死即傷?!边@是一個普通民眾在微博上表現出來的焦慮情緒。
國家人口計生委日前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1》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已占農民工整體的47.0%。他們的青春因收入低、難融入城市、未來走向不明、疏于照顧子女等而充滿太多焦慮。
與此同時,焦慮、抑郁等“官心病”也讓部分官員陷入心理困境,官員因焦慮而自殺的新聞時見報端。身居社會中間層的普通市民,或憂心就業、買房,或為子女教育發愁。
此外,民生保障不健全及社會不公現象,加劇了中低層民眾的焦慮感?!叭雸@難”、“看病難”、“就業難”、“買房難”等問題,大多數人必須面對。加之“拼爹”、貪腐、分配不公等現象,導致社會心理失衡,強化了普通民眾對現狀和未來的不安。“內心緊張不安,擔心要發生什么不利的事,感到不愉快”……從東部都市到西部農村,從工薪階層到私企業老板,焦慮如同揮之不去的空氣,彌漫至社會各個階層。
上海一家心理研究機構日前通過對1000戶城市家庭的問卷調查得出結論:快樂正離民眾悄然遠去,而焦慮已成為現代人的心理病。社會轉型的變化與競爭、不確定性等壓力源是形成焦慮的主要原因。
“公民焦慮癥”是現代化路上的陣痛。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七八十年代的韓國,焦慮情緒同樣蔓延,自殺率提升。而一個充滿焦慮的社會絕不是和諧的社會。
社會表征二:一方視另一方為欺騙,社會群體之間的信任度下降
當今中國社會尤其需要關注的是各群體之間的信任危機,最常見的表現為公權與私權之間的矛盾。不信任意味著不僅不相信另一方所發布的信息與解釋,而且經常把另一方所發布的信息作相反的理解。
從言語不合到拳腳相向,再到拔刀傷人,近年來,國內醫患沖突頻發。從2011年北京同仁醫院殺醫血案、2012年3月發生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殺醫血案,到2012年4月12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殺醫血案,攪得國人內心不安。用一句“紅包”抹殺所有敬業醫生黑天白夜工作付出的心血,用一句“醫療事故”讓所有無辜醫生成為公憤的犧牲品。更殘酷的是,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案的網絡新聞頁面中,竟有4018人(占65%)在其后“讀完這篇文章心情如何”的調查中選擇了“高興”,足以在原本就十分脆弱的醫患關系上再添一道裂隙。
從表面上看,現在所發生的不信任還都是圍繞著某一特定的事件,并且具有區域性。但要意識到,這種事件到處都在發生。正是經驗層面看到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時間一長,民眾自然就形成了這種不信任的“思維定式”。
任何個人或者社會群體都是根據其所接受到的信息而行動的,這種不信任當然會對他們之間的關系產生巨大的影響。如果雙方的關系不密切,沒有任何從屬關系,他們之間的不信任尚可容忍。但如果這種不信任發生在上下級之間、發生在政府和人民之間,那么問題就不能再容忍下去了。
社會表征三:關于國家發展取向的左右兩派觀點日趨對立與尖銳,公眾話題開始泛政治化
我國的發展已進入關鍵時期,原有的生產關系已難以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需要,也就是說我國已處于一種“急需系統升級階段”。前方的路該如何走?在網絡上,基本上能代表國家發展取向的左右兩派觀點日漸趨于對立與尖銳,相互指責對方為“極左”或“極右”甚至為“恐怖分子”……。但細分析這些左右兩派網友的觀點卻發現,他們的爭論大都只是在表層,尚缺乏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如此下去不但不會促進國家進步,只會撕裂社會。
世界上沒有一個最好的現代化模式,沒有一個盡善盡美的體制,只有最適合自己的道路。中國發展之路是嶄新的,發展的成功與失敗是十分難以理解的秘密,也是十分簡單明了的道理。缺乏共識意味著沒有凝聚力,一個沒有凝聚力的國家,就是一盤散沙。保持社會的動力,增強凝聚力,確認共識,是必不可少的,實現共識才是中國的當務之急。從社會動力學的意義上講,快速發展是手段,均衡富裕是目的,純粹的為發展而發展,等于做無用功。長此以往,社會的動力將會耗盡,并導致危機的到來。一個缺乏共識的社會,相當于一幢沒有梁柱的大樓,經不起任何風險考驗。
在當前社會矛盾凸顯、不同政治訴求進行激辯的時刻,如何防止各種極端派的思潮撕裂社會,就成為關系民族命運的重大問題。
社會表征四:社會矛盾凸顯,正在遮蔽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
經過30多年的經濟改革實踐,中國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社會不滿意程度反而越來越高,這就是當下中國式的困境。并非發展已不重要,而是中國社會需要比經濟發展更重要的追求。
在缺乏公平與正義的環境里,發展得越迅速,社會財富向少數人聚集的速度越快,社會的矛盾也就越激烈,社會動蕩也就越頻繁。此時,如果還是一味追求發展,罔顧社會對公平與正義的迫切需要,只會陡增困境的危險系數。貧困會產生危機,不排除富裕時也有可能會發生危機,只有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才會將危機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
這些年,中國的社會治理成本居高不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從源頭上解決社會矛盾。30多年前發展經濟的共識,其積極作用正在被各類社會矛盾所覆蓋。經濟發展的規模增大,但經濟發展的質量并沒有隨之跟上。更加令人擔憂的是,中國的硬實力發展并沒有帶動軟實力的發展;反而呈現出背離趨勢的加速,道德和文化諸層面,甚至出現嚴重的塌陷。希望硬實力的發展避免起伏,只是一種理想,并非現實。在硬實力的起伏過程中,如何減緩因波動而產生壓力,主要靠軟實力。關于這一點,可以從蘇美兩國角力的結果中得到印證。
對策:未雨綢繆,及早覺察危機端倪
2012年12月21日,一場史無前例的災難爆發了——火山爆發、地震、海嘯、臺風等令人生畏的自然災害洶涌而來,脆弱的人類在狂暴的災難面前是如此不堪一擊。根據瑪雅文明記載,人類的歷史將定格于公元2012年;無獨有偶,唐朝的《推背圖》似乎也預言到公元2012年世界可能發生巨變——最新的好萊塢災難巨片《2012》正是描述了這樣一場可怕的場面。
這樣一部災難巨片雖然只是科幻電影,但是也給我們帶來許多思考:世界末日不會真正到來,災難或危機卻時刻潛伏在我們身邊,每個人都必須有強烈的危機預防意識,于日常時未雨綢繆,于災難或危機來臨時應對有方。
對事物的精準判斷和把握,離不開覺察力。覺察力是洞悉徹悟事物的發展規律、方向的高度預見性的一種本領和能力,是能夠以小見大、以心見性、見微知著、敏捷獨到的一種超前的感悟能力,是自身體驗、內心關注的結果。
覺察力是超前思維的具體體現。事物的出現和發展都有一定的跡象可循,覺察者善于運用心理、思維的力量去解開這些因果關系、相關環節,從部分看到整體,從細節看到全部,從表象看到本性,抽絲剝繭地將事物鋪墊展開,明晰事物的脈絡,從而或取精去粗,或去偽存真,或未雨綢繆,或相機而動……總之,覺察事物的結果和最終的目的便是為人們的行動或目標提供一個參考,從而避免陷入泥淖或圈套,做到預見未來,及時謀劃,從長計議。
缺乏危機意識,看不到某些社會現象背后潛在的危險性,就容易被情感的沖動遮住理智的雙眼?!胺彩骂A則立,不預則廢”,這個“預”就是指覺察力、預見性。正確地把握事物,就必須得“預”,得準備,得覺察,得從周圍大量的信息中挖掘出于己有利的,防備有害的,做好準備。并且要能夠辨別和提煉出有用的信息,找出事物的發展規律,敏銳地體察到事物的動向,及時地關注并且善于發現其中的“機關”,從而解開“密碼”,撥開云霧見青天。
責 編 / 凌肖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