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消費問題看中國社會隱患

2012-04-29 00:00:00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2年2期

摘要:中國改革發展進入現階段,經濟高速發展的光環中隱藏著消費率偏低這一“病灶”。這一狀況與貧富分化、制度缺陷、道德滑坡等諸多隱患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要努力提高勞動者報酬和居民收入;加大并均衡開展全國各地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采取多種稅制促進社會財富合理再分配;提高政府的轉移支付;加大文教、科技費的支出;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保持農業持續穩定發展;保護自然環境,力保耕地不受污染。

關鍵詞: 消費;危機;改革;發展;

我國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應該說,我國人民整體生活消費水平處于歷史最好時期。但是,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并不意味著社會就不存在問題與潛在危機。中國改革發展進入現階段,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光環中隱藏著消費率偏低(尤其是居民消費率與世界平水平相比偏低)這一“病灶”。說消費率偏低是“病灶”,是因為這一狀況與貧富分化、制度缺陷、道德滑坡等諸多隱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偏低的消費率與我國的貧富分化問題

從消費率開始發掘并剖析中國社會可能發生的危機,是一條見微知著的道路。多年來,我國的消費需求處于較低水平,消費率基本在50%~60%之間,遠遠低于同期世界上許多國家,2002年我國消費率為60%,比印度的消費率低近20個百分點,比日本的消費率低17個百分點(有關數據參見《國際統計年鑒2006》、《中國統計年鑒2006》、《中國統計摘要2007》)。同時,我國的消費率還呈下降趨勢。2000~2005年期間,我國消費占GDP的比重在下降,平均每年降低2個百分點。到2005年,消費只占到了GDP的52%,其中,政府消費占GDP的13.9%,居民消費約占GDP的38%,投資占42.6%,凈出口占5.5%(有關數據參見《中國統計年鑒2006》)。2006年,我國消費率為50%;2007年,我國消費率降至49.5%;2010年,我國消費率進一步降至46.6%,其中政府消費占GDP的13.4%,居民消費約占GDP的33.2%(據《中國統計年鑒2011》中公布的相關數據計算)。如果將我國的消費率及其變化趨勢和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結合起來看,就會發現,社會的消費需求相對于高速發展的經濟而言呈現出疲軟的癥狀。這一癥狀說明,我國經濟發展的成果并沒有充分為廣大的勞動者所分享。

我國消費率偏低的原因有一定的特殊性,通過仔細研究可以發現,我國消費率偏低折射出貧富分化的重大社會問題。從需求來看,內需(包括消費與投資)是我國長期以來的需求主體。2000~2009年內需占總需求比重為75.47%,但呈下降趨勢,由2000年的80.6%降至2008年的72.6%和2009年的76.3%①,由前文分析可知,近年來我國社會內需疲軟,其問題離不開內需中的消費率下降,尤其是居民消費率下降。居民消費率下降的表象中則隱藏著居民收入差距巨大的問題。自2000年以來,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數已經超過了0.4的國際警戒線,2006年達到了0.496。近年來,國內外的相關研究者對基尼系數的估算出現多樣化趨勢,對2011年我國基尼系數的計算不乏有約0.5左右的估值。在經濟發展并出現貧富分化的社會中,數目有限的高收入人群聚集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廣大中低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非常有限。根據瑞士信貸銀行的調查,中國最窮的20%家庭,在2004~2009年間平均收入增長一倍,最富的10%家庭,收入增長了255%。由于高收入人群不斷聚集大量的社會財富,其擁有資源的能力也幾乎是呈幾何數級的增長。高收入者顯然可以獲得更多的生產力資源,并更容易獲得更多的財富。馬歇爾曾論證過,“對于富人所用的奢侈品中有些花費他們收入不多的東西的需要,都是非常沒有彈性的”②。也就是說,富人對一般物品的需要與消費不會因價格變化發生大的變化。由于還存在將剩余財富作為資本賺取更多利潤的誘惑,富人在消費達到一定限度時會將財富轉向投資(或儲蓄)。因此可以推斷,在供給充足、經濟不衰退的情況下,高收入者作為一個群體的消費量增加率不會有巨大的波動,除非如凡勃倫所言的“明顯消費”③成為一個時期的富人群體中的熱潮,富人們為了顯示榮耀或品位進行無節制的攀比而忘記了賺取更多的財富。因此,在通常情況下,我們進一步可推斷,當數目有限的高收入者隨著收入增加,其消費量達到一定程度時,他們的消費性支出的增長率一般波動不會很大。

高收入者將剩余財富轉向投資(或儲蓄)后,投資(或儲蓄)的增長則可進一步為投資者提供了創造新財富的可能性,從而造成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另一方面,由于經濟發展給中低收入者帶來的利益相對不明顯,他們對于未來收入的預期自然并不樂觀。有限的可支配收入、較低的未來預期和只擁有相對有限的財富使廣大的中低收入者消費乏力,從而加劇社會整體消費疲軟,內需不足,加之權力財富的集中,將使社會公平、公正難以實現。因此可以說,消費率偏低實際折射出了我國社會內部的貧富分化問題,而貧富分化問題又會誘發更多隱患。

可支配收入與消費結構數據中所隱藏的社會二元化的信號

貧富分化只反映我國人民財富分配狀況的概貌,而可支配收入與消費結構的數據中則隱藏著中國當代社會變遷更為豐富的信號。進一步深入剖析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與消費結構可以發現,目前中國社會不僅有貧富分化的特征,而且有文教消費兩極化的特征。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參見《中國統計年鑒2011年、2009年》),就我國2010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來看,最低收入戶(家庭總數的10%)為5948.11元,中等收入戶(家庭總數的20%)為17224.01元,最高收入戶(家庭總數的10%)為51431.57元。

就城鎮居民平均每人消費性支出來看,最低收入戶為5471.84元,中等收入戶為12609.43元,最高收入戶為31761.63元。做一簡單計算即可知,2010年我國城鎮居民最高收入戶的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是中等收入戶的3.0倍(2008年為3.2倍),是最低收入戶的8.6倍(2008年為9.2倍);最高收入戶的平均每人消費性支出大約是中等收入戶的2.5倍(2008年為2.6倍),是最低收入戶的5.8倍(2008年為6.0倍)。盡管比2008年的差距有細微縮小,但不同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差距造成的消費差距是非常明顯的。就2010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中的食物開支來看,最低收入戶為2525.32元,中等收入戶為4773.83元,最高收入戶為8535.21元;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中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的開支最低收入戶為502.61元,中等收入戶為1421.25元,最高收入戶為4515.23元。從消費性支出構成來看,最低收入戶的食物支出占消費性支出的46.15%(2008年為48.14%),中等收入戶的食物支出為37.86%(2008年為40.42%),最高收入戶的食物支出為26.87%(2008年為29.18%);最低收入戶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的開支占消費性支出的9.19%(2008年為9.36%),中等收入戶的該項支出占11.27%(2008年為11.32%),最高收入戶的該項支出占14.22%(2008年為14.67%)。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最高收入戶在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方面的消費支出約是中等收入戶的3.2倍(2008年為3.4倍),約是最低收入戶的9.0倍(2008年為9.3倍)。較低收入的家庭不得不將更多的支出用于食物消費,文教方面的花費比例明顯偏低。不同家庭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方面的消費差距影響到不同家庭的生活質量,并且有可能進一步拉大它們未來的收入差距。

再來看看農村居民家庭消費情況。將農村家庭總數五等分,2010年占農村家庭總數20%的農村低收入戶平均每人總收入為3566.19元,高收入戶為18327.39元。高收入戶的平均每人總收入是低收入戶的5.1倍(2008年為4.8倍)。就平均每人生活消費總支出來看,占家庭總數20%的農村低收入戶平均每人為2535.35元,高收入戶為8190.38元。就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消費而言,農村低收入戶平均每人為164.96元,高收入戶為782.23元。不同農村家庭的貧富差距比較小,但它們在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方面的差距則比較大,農村高收入戶這方面的開支是低收入戶的4.7倍(2008年為4.5倍)。由此可見,2008~2010年,相較城市家庭貧富差距略微縮小,農村家庭貧富差距正在拉大,且農村家庭在文教開支方面的差距也明顯擴大。這一趨勢值得特別重視。因為文教消費或開支的兩極化易導致文教程度的兩極化,而文教程度的嚴重兩極化會成為社會極不穩定的誘發因素。

社會二元化的深層原因

如果我國社會的城鄉二元化、貧富二元化、文教程度二元化、觀念意識二元化(這是文化水平二元化的必然結果)特征固化,就不能說我國社會還不是二元化社會。一旦全面步入二元化,我國社會的穩定必將面臨巨大的威脅,和諧將成為一個遙遠的夢想,社會將可能被分裂和動亂的陰霾所籠罩。

北宋、南宋等中國封建王朝就曾由于權力高度集中、財富高度集中、土地兼并嚴重而導致貧富分化,最終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形成了異常脆弱的貧富二元社會結構。在當代中國,情況與宋代不太一樣,卻也有類似之處。當前,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經濟規模巨大,國家財政收入數目可觀(2007年財政收入超過5.1萬億元,2011年全國財政收入103740億元)。但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經濟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社會也出現了二元化特征。權力、財富高度集中是引起當代中國貧富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一點與宋代類似。與宋代不同的是,宋代曾經出現的加速貧富分化的重要“催化劑”是土地兼并,但當代加速中國貧富分化的重要“催化劑”則顯得更加隱蔽——它們是高度集中的資本、與高度集中的權力相結合的高度集中的生產力資源。

不論北宋、南宋,還是當代中國,生產力資源分配不均是導致貧富差距最深刻的原因。可以說,當代中國面臨最大的威脅,正是被經濟高速發展所掩蓋的生產力資源分配不均、社會貧富二元化問題。因此,如果不能合理分配生產力資源,當代中國社會的二元化發展趨勢將無法避免,不同階層民眾的生活消費水平也不可能得到普遍的、均衡的提高,中國可能再次落入歷史輪回的怪圈。

應對之策及其相關問題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認為中國在未來二三十年內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保持持續的經濟增長,持續提高廣大人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時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合理分配生產力資源,切實搞好環境保護,使最大多數人的生活消費水平得到持續、均衡的提高。要實現這一目標,至少應采取以下一些方面的行動,以解決相關的具體問題。

第一,繼續通過初次分配調整提高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通過再分配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最近幾年中外學術界(如李稻葵、李實、汪同三、常修澤、劉煜輝、Kujis等學者)的研究顯示,近年來,在我國國民收入初次分配領域,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在下降。④中國社會科學院2008年《社會藍皮書》指出,“我國勞動者報酬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上,到2006年降至40.6%”。盡管由于我國經濟統計核算方法曾有過改變,學者使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可能統計出不同的數據,但是近年來我國勞動者報酬比重在下降的整體趨勢是存在的。另外,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再分配領域,近年來我國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出現下降趨勢,政府和企業收入占GDP的比重則呈上升趨勢。學術界已經基本認同:我國國民收入初次分配領域勞動者報酬比重下降與再分配領域居民收入下降是造成我國內需不足、消費低迷的重要原因。“初次分配講效率,二次分配講公平”、“初次分配領域也應講公平和效率的統一”等觀點已經得到較多的討論。通過初次分配提高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和通過再分配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無疑是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戰略選擇之一。

第二,對投資去向進行結構性調整,加大并平衡全國各地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減少國家對少數超級大城市的依賴。我國經濟目前對投資的依賴依然很高。在消費不變的條件下,驟然縮減投資易導致總需求萎縮,可能引發經濟衰退,進而誘發一些系列社會問題。但是,房地產吸引過多投資的局面可以被改變,投資可以向中小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轉移。在我國經濟對投資依賴度尚很高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投資公共基礎設施,暫時為經濟提供必要的支撐。這種投資轉向,除了宏觀經濟意義之外,還可普遍提高廣大人民的福利。

公共基礎設施與國防力量、法律制度、自然環境等類似,具有公共品的屬性。就公共品供給問題,傳統經濟學認為在自由市場框架下,公共品有效供給往往會趨向不足,亞當·斯密所言的市場這只“無形之手”通常會失靈。哈丁所謂的“公有地悲劇”同樣可能發生在公共基礎設施領域。鼓勵一部分投資轉向公共基礎設施方面(尤其是中小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是政府大有作為之處。有學者建議,“要完善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更多地投向基礎設施、新興產業、社會事業、市政公用和現代服務等領域,更好地發揮民間投資在擴大內需中的積極作用”。⑤不過,這一建議并未明確指出投資公共基礎設施要注意全國各地的均衡性。另外,這一建議針對基礎設施、市政公用等公共品供給的時候,可能并不完全適用,除非政府以條件合作者和懲罰者的角色介入。20世紀70年代至1995年的大量早期公共品實驗研究(這方面文獻綜述的重要貢獻者是John Leyard)揭示人們的自愿合作行為顯著存在但具有脆弱性;1995~2011年之間的后期公共品博弈實驗(這方面文獻綜述的重要貢獻者是Ananish Chaudhuri)揭示的規律是自愿合作行為存在有規律的異質性偏好分布,其中條件合作者的存在是自愿合作形成的基礎,利他性懲罰往往是解決公共品自愿合作行為脆弱性的一種有效機制。⑥在中小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問題上,政府參與投資運作甚至直接進行投資,可以有效扮演條件合作者角色。對于那些拒絕投資的合作者或搭便車者,政府如能采取措施進行懲罰,將有利于使各種投資者形成投資于中小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合力。

長期以來,我國用于大城市的建設資金偏高,尤其是用于超級大城市豪華設施的建設資金偏高。我國提出的建設新農村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如果沒有中小城市的發展作為基礎,將缺乏重要的支撐因素。我國古代的宋朝曾由于過度依賴于超級大城市,使國家抗打擊能力減弱,北宋王朝因此在外部軍事打擊之下迅速崩潰。此外,宋朝還由于高消費群過于集中,阻礙真正的大眾消費的產生,從而導致城市消費繁榮和整體社會消費疲軟并存的奇怪局面,導致城市經濟雖比較繁榮,但宋王朝最終失去內生的發展動力。⑦此為史鑒。當代中國政府在引導中小城市的發展時,應通過加強中小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來調整投資結構。全國各地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均衡發展,可使國家減少對少數超級大城市的依賴,增加國家的抗打擊能力。通過這種調整,可使生產力資源逐步獲得均衡配置,使區域發展更加平衡,全面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進而使內需獲得持續、穩定增長的動力,逐步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支撐作用。

第三,采取多種稅收制度促進社會財富合理再分配。長期以來,很多人將稅收較為單一地視為國家聚集社會財富的重要手段。實際上,這種觀點有一定片面性,忽視了多種稅收制度實際上所具有的各種不同的功能。鑒于我國目前財政收入增長很快,而居民收入相對增長較慢的情況,以及家庭貧富分化的狀況,稅收制度的創新應考慮到針對不同目的、不同征稅對象的區別對待。比如,個人所得稅的功能應重在促進社會財富合理再分配,而不應是重在為國家聚集財富。民眾如果沒有足夠的財富,對于國家穩定是一種隱患。這個道理古人早就清楚地指出過。比如,《管子》云:“民不懷其產,國之危也。”⑧消費稅則應強調因消費資源不等而應向國家與社會承擔相應的納稅責任,應強調繳納的公平、合理。

具體而言,為促進社會財富再分配,可推行的稅收制度可以有:進一步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減少低收入者的所得稅,利息稅分級,對高額遺產與贈與征收不得免除的高額遺產稅和贈與稅,完善消費稅并推行在商品零售的支付環節明示消費稅的辦法,進一步增加奢侈消費的消費稅率。我國目前以流轉稅為主的稅收制度已經不利于社會財富的合理分配。流轉稅使稅收的焦點集中于企業的生產與消費環節,對社會財富在個人層面的再分配影響并不顯著。富有階層由于掌握生產與銷售,因此可以在生產與經營環節進行逃稅,從而占有更多社會財富。

因此,在稅制改革方面,可以分階段引入新制度:第一階段,可進一步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這是為了減少中低收入者的稅收壓力,提高他們的可支配收入,刺激中低收入者的消費欲求。第二階段,可進行利息稅分級,并推行對高額遺產與贈與征收不得免除的高額遺產稅與贈與稅。這是為了防止社會財富出現無法遏止的高度集中,避免社會階層流動出現無可挽回的僵化。第三階段,進一步在全社會推行普遍、直接的消費稅,在商品零售的支付環節征收并明示消費稅,實現多有能力多消費的人多納稅,從而進一步穩定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機制。第四階段可進一步增加奢侈品消費稅率,以遏止過度的奢侈消費,在不壓制正常消費需求的情況下,進一步實現社會財富的合理再分配。

以上稅制改革的阻力將出現在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即利息稅分級,增收遺產稅和贈與稅,在商品零售的支付環節征收并明示消費稅。第二階段利息稅分級、對高額遺產和贈與征收不得免除的高額遺產稅和贈與稅的阻力將主要來源于既得利益者(社會的富裕階層)。第三階段在商品零售的支付環節征收并明示消費稅的阻力將主要來自于社會中低階層。因此,不論是利息稅分級、對高額遺產和贈與征收不得免除的高額遺產稅和贈與稅,還是實施普遍、直接的消費稅,都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利息稅分級、征收高額遺產稅和贈與稅,需要既得利益集團充分顧全大局,充分理解中國所面臨的社會問題與發展困境。征收并明示直接的消費稅則只有在全社會的公民意識、民主意識以及受教育程度到達一定的水平時方能順利實行。北宋時期的王安石新法(如均輸法、青苗法等)就曾因觸犯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同時也因新法不被廣大人民群眾充分理解而告敗。

第四,合理控制政府消費,提高政府的轉移支付。在一定的時間段內,以一定的政府財政收入作為分配對象,政府公益性開支(如教育、醫療等)可作為轉移支付(傳統上被視為公益性投資),與其他形式的政府支出,或曰政府購買(政府消費)之間,存在經濟學中所說的交替關系。長期以來,政府消費中有控制與節制空間的主要是行政管理部分。

在控制行政管理費方面,我國官員規模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從歷史上看,我國的官民比整體呈現上升趨勢。有數據顯示,我國官民比例在漢代是1∶7948,唐代是1∶3927,明代是1∶2299,清代是1∶911人,1949年是1∶294(一說是1∶600),而2011年是1∶30(一說是1∶28),有個別地方甚至達到了空前的1∶9(如陜西省黃龍縣是9個農民供養1個干部);從橫向上看,1999年中國的官員比例是1∶30,印尼是1∶98,日本是1∶150,法國是1∶164,美國是1∶187。⑨以上這組數據中,中國2011年官民比存在爭議。與唐代和明代相比,宋代有嚴重的冗官問題。《元豐類稿》卷三十《議經費》中載:“景德官一萬余員;皇佑二萬余員;治平并幕職州縣官三千三百余員,總二萬四千員”。另有數據顯示,英宗治平三年,宋人口為29092185口。⑩據此,我們可計算出宋代治平三年(1066年)官民比大約為1∶1212。宋代曾經出現過的冗官問題似乎在當代中國也同樣遇到了。國家公務員局負責人指出,根據2010年的統計數據,我國公務員為689.4萬人。若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數來計算,2010年我國的“官民比”(公務員與總人口比)應為1∶194.3。官員數量增多一般意味著行政費用開支會相應增大,除非政府破產無法維持開支或有意識地節制開支。

考慮到我國人口不斷增多,對于官員數目逐漸增加的事實,我們并不會感到特別意外。一個超級人口大國,在公民意識、民主意識比較薄弱的情況下,增加官員數目似乎是必要的。這樣的解釋過于簡單。實際上,問題要復雜的多。中國政府逐漸龐大、官員數目大致上日益增多的另一個較為深刻的解釋是:隨著總人口的增多,社會交往中的矛盾增多,大量的矛盾與沖突加大了社會信任機制減弱的風險,同時,客觀上也需要仲裁者的介入進行仲裁。政府官員數量在某種程度上受到社會對仲裁需求的推動。政府官員數量的增加,實際上也是信任網絡的政治整合和延伸。“人們接受法定貨幣、購買政府債券、繳納稅款、信賴政府的養老金、服兵役、信賴司法、獻身公益,并依賴公開認定的政治角色伸張冤屈或訴求。至少在這些方面,他們是將自己的信任網絡融入公共政治之中;至少在這些方面,掌控政府的人——統治者——獲得了歷史上一度隱匿于信任于網絡之中的、被嚴加看管以免為統治者所利用的寶貴資源。統治者就此獲得了現成的財富、信用、勞力、信息,甚至還包括忠誠。” 但是,統治者擁有以上這些資源并不意味著就有權力可以濫用這些資源。

合理控制政府消費、增加政府的公益性投資可以被視為是對人們信任的一種回饋,也可以看成是信任網絡政治整合得以實現和維持的基本保證。然而,官員數目的增加、官僚機制的強化,反過來則在社會內部強化了官本位觀念,對于公民意識、民主意識的健康發展又形成了巨大的阻力。因此,在這一問題上,制度的內生性特征表現得異常明顯。換個角度分析,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官員的數目,而在于政府對人們信任的回饋和政府運作的效率。對國家財政按照功能性質分類,1996年我國政府行政管理費占政府財政支出的14.9%,1999年為15.3%,2005年達到19.2%,2006年為18.7%(據《中國統計年鑒2007年》數據計算所得)。2008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不再設“財政按照功能性質分類”這一統計欄目,原該欄目中的“行政管理費”一小項自然也取消了。因此,2007年起,行政管理費無法從《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中清晰地計算出來。根據有關數據計算可知,1996年,我國政府1元行政費大約產出68元國內生產總值;2005年,1元行政經費只產出大約38元國內生產總值。我國政府部門提供公共物品的運作成本正不斷提高。實際上,政府運作成本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缺乏成本意識,盲目決策導致公共開支浪費。因此,合理控制政府消費中的行政管理費,可以在保證國防費、經濟建設費等主要支出的同時,為增加政府轉移支付提供可能性。通過增加政府的轉移支付,可以有效提高社會的醫療保障、社會文教的水平,促進社會平等,從而降低廣大民眾對于未來風險的預期,間接刺激消費需求。

第五,加大社會文教、科技費的支出,為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普遍提高創造條件。受教育水平對生產力發展水平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一個人所接受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她)在未來所能擁有的生產力資源,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她)在未來所達到的生活消費水平。

在支持社會文教事業、發展科學技術方面,政府負有重要的責任。支持科教事業,支持人的發展,可以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所以,古人云:“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一樹百獲者,人也”。但是,就近些年來看,我國政府在這方面發揮的作用還遠遠不夠。1999年,我國政府財政支出中,社會文教費占27.6%,2005年占26.4%,2006年占26.8%(據《中國統計年鑒2007年》數據計算所得)。2008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不再設 “財政按照功能性質分類”這一統計欄目,原該欄目中的“社會文教費”一小項自然也沒有了;但是該年鑒在“中央和地方財政主要支出項目”欄目中,分設有“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與傳播”費用,2007年的以上三項費用總和占國家財政支出比例為19.7%(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年》)。2010年,“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與傳播”費用三項費用總和占國家財政支出比例降為19.3%(據《中國統計年鑒2011年》有關數據計算所得)。200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強調財政資金向社會發展傾斜。文教作為重要的社會公共物品,當然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但是,從近年“社會文教費”或“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與傳播”費用三項費用總和占政府財政支出的比例看(盡管社會文教費支出的絕對數字不斷增長),社會文教、科技所受重視程度并沒有獲得結構性調整。對于農村而言,盡管國家增加了對農村的財政支出,但是農民的基礎教育依然嚴重供給不足。

在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代社會,社會文教、科技費占政府消費支出的比例如果沒有結構性的提升,無疑不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將嚴重影響在未來國際社會中的國家競爭力,對社會共同富裕、縮小貧富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也將造成巨大障礙。因此,我國政府有必要在政府支出方面作出戰略性的調整,加大社會文教、科技費的支出,為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普遍提高創造條件。

第六,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消費水平。按照前文的分析,我們知道農村生活消費水平與城鎮相比,存在巨大差距。這種差距,并非是在短期內形成的,而是我國歷史發展的結果。如果從公元前594年魯宣公頒布“初稅畝”算起,農業稅歷經朝代更替,在我國已走過了2600多個春秋。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從2006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定草案,結束了中國有數千年歷史的農業稅,使中國農民從此告別“皇糧國稅”。我國的農村稅費改革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農業稅的減免卻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城鄉收入和生活消費水平的巨大差距。實際上,在減免農業稅之前,農業稅對我國財政收入貢獻所占比例已經很低,在很多地區,農業稅則早已名存實亡。農業稅的減免,并沒有解決農業生產物資價格上漲的問題。農民面臨生產成本上漲帶來的巨大壓力,農村人均收入不斷增加的難度很大。對于廣大農民來說,未來依然充滿不確定性。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國家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是農村改革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需要根據農村的社會組織特點進行專門設計。但是,由于社會保障也可能誘發惰性,帶來降低生產積極性的消極影響,我國也不應該將提高農民生活消費水平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農村社保體系上。對于未來的中國,更為重要的是如何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在保障農民自身基本生活消費需求的基礎上,持續充分地滿足全社會的基本需求。激勵農業創新,尤其是激勵生態農業的發展,不僅是農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有理由成為國家農業戰略的一部分。另外,對于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如果將基本的糧食、蔬菜寄望于進口,在國家戰略上有著巨大的風險。就目前來看,在今后十年至二十年,保證農業持續穩定發展,不斷提高農民生活消費水平的較為積極的措施是:依靠發展農業科技解決農業生產率較低問題,為農業生產物資經營銷售環節提高補貼以幫助農民控制或降低農業生產物資的成本,以及通過發展中小城市為農業創造更多的副業發展空間。

第七,保護自然環境,尤其是要保護耕地不受污染。耕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之一,優質耕地資源是不斷提高我國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重要基礎。但近年來,我國耕地被污染情況愈加嚴重。國家環保部部長周生賢2011年10月25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的正式報告中批露,中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占18億畝耕地的8.3%,該數據足以引起國人的高度警惕。盡管目前不同研究者對被污染耕地面積的具體數字尚有不同看法,但中國受污染耕地面積巨大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個事實,長期以來并非完全沒有被意識到。但太多的人似乎對這個問題熟視無睹。如果任由這一已被察覺的問題繼續惡化,將把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后代推向巨大的災難。

我們的社會已經變得過于利潤至上、急功近利以及自我中心。對利益的追求在經濟學范疇可能被認為是理性的。當企業一味追求利潤時,往往會千方百計節省一切可能節省的開支。生產活動所引起的外部性污染(如礦產業產生的尾礦、化工業產生的廢水等)往往被企業故意排除在視野之外。一些生產過程會產生污染的企業想方設法鉆法律空子,不愿承擔清理廢料、污水等污染物的責任。這種情況,其實并非我國所獨有。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也曾出現過類似的事情。美國學者賈雷德·戴蒙德在其著作《崩潰》中舉了蒙大拿州的例子。該州在1971年就通過了相關法律,但礦產公司將高價值的礦石挖出后,通過宣布破產而逃避清理環境的責任。當時,5億美元的環境清理費落在了該州居民頭上。如今,在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公有地悲劇”正在耕地上令人心痛地一幕一幕上演。那些為惡的企業獲得巨大利益,遭受傷害的卻是整個社會以及所有人的后代。為了生存和過上更好生活的追求,造成我國很多地區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沖突。

要消解我國耕地污染的危機,絕非易事。政府在這個問題面前首當其沖。更為嚴格精密的保護耕地的法律法規必須出臺,且應毫不容情地執行,對試圖通過以犧牲大眾利益為代價的生產者進行有效的約束,使其承擔應有的環保責任。對于為惡者,必須讓其付出沉重的代價。政府還應擴大日常宣傳,讓公眾知曉保護耕地對任何人而言都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公有地悲劇”決不能繼續在極為有限的耕地中上演下去。

這些針對中國社會隱患所提出的應對之策,在實踐中須多方協力、穩步推進,方能達成良好之效果。中國社會是異常復雜的巨大系統,如缺乏系統思維,無法協同運作,則往往會顧此失彼。因此,政府在未來的改革發展道路上,需大大加強掌控全局的能力。

注釋

①董志凱:“投資結構調整與經濟結構變遷的回顧與展望——兼及增長方式轉變(1950-2010)”,《中國經濟史研究》,2012年第1期,第12頁。

②[英]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朱志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第128頁。

③參見[美]凡勃倫:《有閑階級論》,蔡受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四章。

④參見白重恩,錢震杰:“國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統計數據背后的故事”,《經濟研究》,2009年第3期,第27頁。

⑤董志凱:“投資結構調整與經濟結構變遷的回顧與展望——兼及增長方式轉變(1950-2010)”,《中國經濟史研究》,2012年第1期,第12頁。

⑥陳葉烽:“實驗揭示公共品供給四大基本規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3月28日。

⑦參見何輝:《宋代消費史:消費與一個王朝的盛衰》,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⑧黎翔鳳撰:《管子校注》(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62、55頁。

⑨安邦咨詢:“全球罕見的官民比例已成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隱患”,中國經營網,2011年6月27日。

⑩《文獻通考》卷十一《戶口考二》。

[美]查爾·斯蒂利:《信任與統治》,胡位鈞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8~9頁。

[美]賈雷德·戴蒙德:《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江瀅,葉臻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第350~351頁。

責 編 / 鄭韶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另类视频| 99re免费视频|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在线| 黄色网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欧美伦理一区| www.精品国产| 1级黄色毛片| 亚洲三级色| 在线免费观看AV|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毛片在线区|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成人精品亚洲|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久久美女精品|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www.日韩三级|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视频|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日韩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91精品网站|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全裸无码专区| 欧美成人一级| 福利视频一区| 曰AV在线无码|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丝袜国产一区|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网页播放|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日韩a级片视频| 99视频在线看| 无码'专区第一页|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99re在线免费视频| 不卡无码网|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在线国产三级|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欧美a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