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摘要:一般中國家庭對“外面的”養老設施仍然比較消極:敬而遠之,不敢信任,還是要依靠自己家庭的力量照顧。而日本由于已進入“高齡化社會”多年,觀念普及,各種相關政策和社會配套設施也非常之完善。)
在東京,收費養老院很普及。子女一般都工作,也沒有請保姆的習慣,只能把父母送到養老院。
我自己的外婆過去一直抗拒去養老院。她說話表達仍然很清楚,還想在自己家里生活,但她已無任何行動能力,早上一早要喂她吃飯,夜里要幫她如廁,這樣的工作量,家人實在無法承擔。我們最終還是送她去了養老院。
東京的養老院一般是收取一次性的預付金(日語中稱為“入居一金”)。根據養老院的硬件設備和服務水平不同,預付金從幾十萬到幾千萬日幣不等,最高級的要收幾億日幣。
我們為外婆選擇了預付500萬日幣(約合38.5萬人民幣)的中檔養老院。外婆是個很挑剔、很固執的人,可是一進去就很喜歡那里,因為服務很專業、很溫馨。室內陽光充足,并根據不同季節、氣候調節溫濕度。電梯由密碼控制,以防高齡老人隨便上電梯引發事故。每層樓都放置殺毒液,預防傳染病。每個節日都組織大型活動,如唱歌、跳舞、卡拉OK比賽等等,并常常請專家來做講座。“從一進入敬老院到最終,都提供給老人十分滿意的生活”,養老院的經營理念。
我對周到的東京養老院唯一感到擔心的一點,就是養老院的軟硬件都太好了,老人會不會因此喪失應有的獨立生活能力?連東西掉在地上,都有員工飛快跑過來幫忙撿,他們哪里還有機會鍛煉自己身體呢?而且這并不是杞人憂天——現在,日本患老年癡呆癥的老人越來越多,老人的獨立生活能力越來越弱。
但另一方面,我也擔心,這種“過度關心”老人的高齡化政策將來有可能引發一些社會爭議。比如,已有有識之士指出,建筑設計中,不管是否必要,都會加入為高齡人士考慮的欄桿與斜坡,這是否浪費了國家預算?
反觀上海,路面坑洼,常見上下坡,私車沒規劃,甚至像我這樣的健康人在馬路上行走也不得不時刻小心。很多老公房沒有安裝電梯,住在6樓的老人無法隨意出門,整天悶在家里。2008年上海市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美元,達到先進國家水平,可是對于老齡和殘疾人士的關懷措施卻沒有達到與之相稱的水準,甚至連老人跌倒都不敢攙扶,令人遺憾。
在日本,老人與殘疾人出門則安全和放心得多。從出門到目的地,馬路、車站、電梯等各個環節都有人幫忙。在地鐵站里經常可以看到人們為了等坐輪椅的老人特意停著電梯,車站員工幫助殘疾人上上下下。很多時候,養老不止是硬件的問題,更需要這種人人、處處都“幫把手”的精神。
不過,比較了一圈下來,到底是東京老人幸福,還是上海老人幸福?我還真找不到一個答案。如何讓老人真正的幸福?這仍然是一個東京和上海都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