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就在“九五”計劃中提出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命題,提出增長要從粗放的外延式增長轉變為集約的內涵式增長,以技術創新為驅動,提高資源的分配效率。可是到了“十二五”實施的時候,轉型還未有實質性的進展,其癥結在什么地方?在這期間,中國錯過了哪些關鍵性的機會,是什么讓中國的轉型之路變得如此艱難和漫長?這些問題涉及政治、社會和經濟的方方面面,很多因素交織在一起,錯綜復雜。
世界上任何一個市場經濟國家都經歷過從野蠻到文明的發展過程,就連瑞士這樣幸福指數極高、生態環境優越的國家,也曾經歷過空氣污濁、河流發臭的工業化時代。盡管這些國家的政治制度、金融體系和社會結構與中國相去甚遠,但驅動經濟長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基本是相同的,即技術創新和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只需要搞清楚是什么影響了技術創新和資源分配效率,就能理解目前中國轉型所處的困境。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創新的動力來自市場的優勝劣汰。如果市場是有效的,價格在買方和賣方雙方的博弈中達到均衡,資源和要素通過價格調節自動分配到相應的部門和市場。在中國,由于游戲規則設計的重大偏差,不同人群和地區、不同類型的企業和部門,市場競爭環境差異很大,社會形成了明顯的斷裂層。如同1970年代的日本一樣,由于貿易部門直接面對國際市場,競爭規則基本與外部一致,因此生產效率大大提高,而非貿易部門的競爭力則由于市場力量受到抑制而長期裹足不前。中國大量的國有企業,由于與政府的關系密切而獲得大量廉價資源,加上低利率對金融資源和收入分配的扭曲,制造了大量缺乏競爭力、效率低下、規模巨大的“虛胖型”企業,而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則受到了嚴重擠壓和限制。更糟糕的是,社會斷裂和政治關聯導致了很多市場失去了靈活的進入和退出機制,行政壟斷的力量日益增強,很多原本應該由市場競爭決定的部門變成了行政干預和利益尋租的對象。
如果說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是中國錯失的兩次轉型機遇的話,那么未來10年將是中國不能再錯過的一次轉型機會。外部需求下降、勞動力成本、資源價格上漲和環境約束壓力必然使得中國要調整出口導向戰略,促進產業升級,轉向內部需求。刺激內需首先要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和能力。事實上,對大多數老百姓而言,因為金融體系的低效,創新和勞動所獲的補償很少,家庭收入不但要補貼國有企業和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的投資,還要支付高昂的醫療和教育支出。此外,在持續緊張的通脹壓力下,政府進行大規模公共投資的空間也很小??梢哉f,在目前的消費結構和投資結構下,中國經濟向內尋找持續增長的機會并不令人樂觀,除非政府痛下決心將改革強行推進,打破目前不公平的競爭格局和收入分配結構,自覺限制行政干預,重新設計市場游戲規則。
2011年,從房地產調控、貨幣政策調整、金融體系高層變動到文化產業大發展規劃的出臺,政府力圖通過社會發展和制度變革推動經濟轉型的意圖非常明顯。深水區的改革必然會觸及經濟社會最敏感的神經,中國能否彌合社會斷層,實現長期的可持續增長和社會繁榮?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的下一步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