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法是“寧波幫”中的少壯派,這位70后企業家四十而立之時已經歷了四次大事件:砸碎了難得的鐵飯碗;如貪食蛇游戲般并購了一連串破產企業;成為水泥行業“魔粉”之父;實現PET/CT的中國制造。
歷次大事件背后都緣于無形“天花板”的制約和倒逼,而頗具投資眼光的他在一次次的抉擇中,踏出了一條獨特人生路。王瑤法坦言,自己的偶像是“寧波幫”的杰出代表包玉剛,無論是學生時期,還是創業時期,“世界船王”的精神一直在激勵著他勇闖難關。
棄“皇糧”吃“雜糧”
“包玉剛的吃苦精神、腳踏實地與執著創新是我們寧波幫的榜樣。”這是王瑤法每次回到母校和學子交流時的必談話語,他目前也是寧波大學的兼職教授。
1938年,20歲的包玉剛來到上海,在中央信托局保險部工作,在7年短短的時間里,他就從普通職員升到了衡陽銀行經理、重慶分行經理,直到最后的上海市銀行副總經理,前面的路途可謂一帆風順。但在這時,他卻辭職了,因為在這個方面沒有興趣,親友對此都迷惑不解。
偶像的故事可以尋找到現實的投影。1992年8月,出身農家的王瑤法從寧波大學機械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鎮海機械廠當技術人員,吃上了國企“皇糧”,捧上了難得的“鐵飯碗”,他因此成為家里人和鄰里鄉親的驕傲。
作為工廠的技術員,王瑤法對技術革新興趣濃厚,解決了不少生產中的技術難題,但在這家國有企業里,他總感覺自己有勁沒地方使。一次出差到深圳,特區的開放與活力深深刺激了他,巨大的差距讓他鐵了心尋求自我突破。
吃“皇糧”兩個月之后王瑤法辭職了,他隨后投身浙江兆山建材集團公司,這是他人生第一次觸電水泥行業。放著“皇糧”不吃,偏要跑到鄉鎮企業來吃“雜糧”,機械專業科班出身偏要抓水泥工藝,他的父母親為此傷透了心,怎么也不能理解兒子的“叛逆”。
當時在浙江的水泥企業中,他是唯一由機械專業轉行主管水泥生產的高才生,到崗后不久,他力主對公司的設備進行改造,使得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很快,他被提升為科長,后來成了分廠廠長,“水泥人生”由此啟幕。
“魔粉”突圍
王瑤法在浙江“水泥界”很快折騰出了名堂,1997年他以每年70萬的價格租賃了“國營慈溪水泥廠”,當年便獲得了100萬元的盈利。三年后,他再次以每年166萬元的價格租賃了虧損企業“紹興第一水泥廠”,企業很快扭虧為盈。2000年余姚市國有鄭巷特種水泥廠宣布破產,承擔債務、安排工人就業等苛刻條件讓接盤者望而生畏。王瑤法經過考察,果斷決定將企業買斷,將廠名更改為“浙江明峰水泥有限公司”,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創業。
每一次的租賃、收購背后,都面臨著機構重整、人員安置、管理梳理、資金缺口等現實難題。如何破局?“企業家在順風順水時與常人無異,面臨困境,如何解決生死攸關的問題,如何在逆境中求轉變與發展,這才是衡量企業家最為關鍵的一個特質,沒有這個特質就不是一名合格的企業家。”他說。
為了盤活這些企業,熟悉國企的王瑤法將改革的起點定在了人事用工制度上。他打破了“大鍋飯”的落后體制,建立了層層選聘、競爭上崗、多勞多得的激勵競爭機制,把人才培養確立為工作的重心。
企業的生命力在于產品創新,創新的基礎在于人才。2005年,針對“氯離子侵蝕混凝土工程”這個世界性難題,他聯合科研院所,調集公司技術骨干,經過艱苦技術攻關,終于成功地開發了利用工業廢渣,首創性地生產出抗侵蝕摻和材料——“粒化高爐礦渣微粉”。這種微粉在業內被稱為“魔粉”,“吃”進的是煤灰、爐渣、鋼渣等生產廢料,“吐”出的是水泥、礦粉等建筑寶貝。新產品節約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資源石灰石,大大降低了建造成本,取得了國家專利。
2006年6月,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工程試驗中心的工程建設專家和領導經過多方考察認證,指定該新產品為杭州灣跨海大橋工程專用礦粉。同時專家認定,該新產品在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的混凝土中摻和后,不僅可增加后期強度10%以上,還能有效阻止海水中的氯離子滲入大橋橋體,相當于給大橋穿上了一件“防護衣”,可確保大橋百年無虞。杭州灣“戰役”的大獲全勝,很快打開了“魔粉”的市場,眾多重點工程相繼采用。
當時節能減排的理念還不像現如今這么深入人心,王瑤法坦言,“我只希望能夠造出堅固的建筑,就和跨海大橋一樣,設計要求是100年,我們就努力把牢固度增加到可用150年,給子孫后代一個交代。”
押注“進口替代”
“魔粉”并非萬能藥,10年發展的王瑤法盡管擁有全資、控股企業19家,年銷售額超20億元,但受限于傳統產業,始終未能完全擺脫高能耗、高污染的羈絆。而經濟危機的到來,更推動他加快思考戰略突圍的方向。
這一次,他的投資錨定PET/CT。2010年11月28日,明峰建材集團投資1800萬美元,收購美國俄亥俄州第五大城市亞克朗市的FMI技術有限公司,并在當地進行高科技醫療成像設備配件的生產。
“FMI是我們的全資子公司,旗下所有技術、研發團隊都是明峰集團所有,不過因為之前國內并沒有類似的收購案例,也不曾有類似的公司股權結構,所以不得不借道香港,才得以順利完成了并購”。王瑤法認為,這次收購合作對美方而言是當地醫療器材行業最大的單筆引資,對大洋彼岸來說是中國資本對擁有先進技術的美國公司的一次成功收購。收購后,明峰集團將再投資5000萬美元在杭州新建研發、生產基地,用于擴大生產和市場推廣。
為什么選擇PET/CT投資?據悉,PET/CT美國有5000多臺,中國只有180多臺;全進口的PET/CT,一次檢查費用在8000元左右;通過并購,PET CT將實現中國制造,一次檢查費用可控制在3500—4000元;一臺機器的售后服務費用國外是200萬/年,明峰爭取降到100萬元以內……一系列數字的背后意味著這一市場的容量、深度驚人。按照王瑤法的計劃,他新涉足的全系列醫療成像設備將從2013年起全面推向全球市場,如果實現進口替代順利,主打的PET/CT每年銷售額將有望達到1.51億美元,另一個主要產品高強度/低強度CT的銷售額有望突破3億美元。
在王瑤法眼里,企業家面臨的商機很多,關鍵是如何選擇。PET/CT的項目,也是自己一次學習時無心獲得啟發,深入鉆研,最終穩妥決策的結果。身為醫療領域的外行人士,為了確保投資不失,他在每項決策之前會聽取很多專家的意見。有時專家投了反對票,不甘心的他會選擇和專家一起考察,用事實說話;實在分身乏術,他還會用網上視頻——在杭州與國外考察團實時視頻連線,進行切磋。
在寧波三江口附近的廣場上,矗立著一組雕像,雕像中的每一個人都是背上行囊,準備離家上路的樣子,這組雕像的名字叫“三江送別”,是為了紀念當年“寧波幫”的生意郎為了生存,外出經商的場景。王瑤法說,他就是這樣的一個背包客,希望用實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還在前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