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小的膜片,因為嵌在了玻璃中,就可節能30%,并且具有防止沖擊的功能。“膜術師”葉衛民看清了其間的袖里乾坤,通過苦練內功順勢創新,將其做到了極致。
練好內功才能抓住機遇
“PVB玻璃中間膜一度是國外跨國公司的香餑餑,美國的杜邦、首諾和日本的積水等少數幾家企業因技術先進而壟斷世界大部分市場,2006年德斯泰公司正式成立,進軍這一市場。” 浙江德斯泰塑膠有限公司董事長葉衛民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形容當時的決策。
勇氣源于對市場的深刻認知。“2006年之前我們主要從事工程塑料的改進加強,PVB膜片與工程塑料原理相通,而膜片在中國需求很大,市場卻被國外企業占據,我們認為國內產品因不涉及關稅環節而具有成本優勢,只要技術過硬就有極大的競爭優勢,這促使我們轉行”。
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葉衛民把策略定位在科技創新。PVB玻璃中間膜是當前世界上制造夾層、安全玻璃用的最佳粘合材料,主要功能是抗沖擊。2007年,德斯泰自主研發成功有機納米蒙脫土改PVB中間膜,被列為浙江省級新產品,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原來需要消耗一噸的原料,產品的拉伸強度和抗沖擊強度才能達到要求,利用新技術只需800公斤的原料,可以達到一樣的能效;如今,用一噸的材料可達到防彈的功能,質量極大提高,成本大幅度降低。”
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原料的瓶頸劣勢很快出現。為了健全產業鏈,耗資上億的PVB樹脂粉項目在2009年上馬。項目開工的時期經濟環境并不太好,不過葉衛民說,金融危機讓很多富裕國家捂緊了錢包。他們原來開銷很大,只選擇歐美品牌,中國的產品無法進入他們的視野。金融危機使得許多中東國家轉向中國采購,市場的遷移讓公司決策層決定上PVB樹脂粉項目。“越是在金融危機時越要講究發展,越是困難越是要上項目,將內功練好,機會到來時才能抓住機會。”
業內人士預測,兩年之后PVB行業的原材料將日益吃緊,很多國內企業面臨生存窘境。而德斯泰憑借產業鏈的延伸,已在國內PVB行業占25%的份額,當許多企業產能至今只有500噸—1000噸時,德斯泰已經邁上8000噸的產能臺階。
另一個“蘋果”
市場無情,產能問題解決后,需求卻驟然萎縮,同時產品同質化日漸嚴重,去庫存、去產能、增利潤的考驗又擺在了眼前。
“整個行業的PVB玻璃中間膜并沒有太大的差別,都是為玻璃提供安全防護,產品同質化嚴重,想跳出這個紅海非常困難。”葉衛民說,喬布斯的“蘋果”給了他“升級”的靈感。
諾基亞多年營造的手機王國被蘋果超越,憑借的就是產品創新理念,如何能在產品理念上做文章,生產出PVB中間膜中的“蘋果”?一次偶然的青島之行讓葉衛民茅塞頓開。“出差青島時天氣并不熱,室內空調卻開得很足,我認為這種開足馬力的制冷方式與國家正在大力倡導節能低碳的理念相違背,如果PVB玻璃中間膜能像防火墻一樣,將室內外的冷熱空氣隔斷,那必將開創出一片新的市場天地。”
思路決定出路,2011年9月德斯泰聯姻北大合作“安全玻璃夾層用智能節能薄膜”開發項目。“投資一條低輻射玻璃的生產線,需投入2至3個億,每平方米耗費30-40元,成本很高,安全性能不好,智能節能薄膜可以抗沖擊,還能達到節能30%的效果。”他說。
有舍才可能有得。德斯泰2009年實現產值1.3億元,2010年達到了2.3億元,2011年盡管經濟形勢嚴峻仍將超過3億元。但讓葉衛民欣慰的不是一串數字,而是企業被作為國內PVB行業標準副組長起草單位,發起和參與國內PVB行業標準的制定。
在小小的膜片上,只有咬定創新不放松,才能形成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葉衛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