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A股股權激勵熱度不減,但在韜睿惠悅高管薪酬咨詢中國區總經理方曄看來,其中存在兩大問題。
《董事會》:2011年以來A股可謂股權激勵成潮,您認為其中存在哪些重要問題?
方曄:無論成熟、新興的資本市場,股權激勵都是很好的手段。有些國家對高管持有公司股份有一定要求,就是希望管理者能夠以股東的眼光看待企業。在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一些企業要形成核心競爭力,就特別需要把管理者、關鍵的員工和整個公司的利益能夠有機連接,股權激勵是一個很好的手段,特別是A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比例不高的情況下。股權激勵方面,A股雖然相較其他市場比較嚴,但是我們也發現兩大問題。第一個是行權條件比較趨同,基本都是凈資產回報率、利潤增長率,其實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是有不同業績要求的。第二,在設計指標時,可能有公司考慮到行業的因素,很多公司是通過歷史來推斷未來,中國經濟高成長,但高成長不是每個年份、階段、行業都存在,這樣一來就能發現,有些行權條件不是過低而是過高,所以我們覺得比較好的做法是跟未來所在行業一個標桿組來比較,而不是事先來設定目標,這也是一個全球的最佳實踐。比如標桿組有10家公司,達到75分,才可以解鎖,但今天不會設定75分的水平有多高。有的企業根據歷史發展設置了非常高的指標,沒有考慮到未來行業的變化,雖然從表面上看是好的,似乎對高管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但如果不能行權并非高管業績不佳,最終將導致高管大量流失,受傷的是股東利益。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用其他的手段來保留高管。如果有的企業激勵和保留手段非常單一,一旦長期激勵由于高管不能控制的因素不能行權,不僅不能起到激勵作用,而且可能打擊高管的積極性,因此長期激勵工具需要多元化。
《董事會》: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向來受到爭議,目前可謂步伐謹慎,您怎么看待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特別是40%收益封頂?
方曄:有收益封頂,它和完全意義上的股權激勵可能不太一樣。股權激勵是增量,占全部薪酬的40%,我覺得是個非常大的增長,對這塊有限制,我并不認為是完全消極的。因為國企占有一定的社會資源,高管不是社會招聘的,流動不是自由流動的,另外有些獎勵比如職務升遷可能不是這40%封頂能替代的。所以,可能有不合理之處,但也有積極的一面。
《董事會》:A股公司股權激勵,往往在高管之間差異度不大,對此您怎么看?
方曄: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文化。CEO和副總之間、副總和副總之間的差異,西方非常大,國內CEO和副總之間可能是0.8、0.9這樣的系數,差異非常小。我們國家的企業文化是比較注重團隊,因此相對小的差異是比較合適的。
《董事會》:在股權激勵的監管方面,有評論認為應該加強,您有何建議?
方曄:相對國外,我國關于股權激勵的制度比較多,監管也比較嚴格。而在美國和中國香港地區,更多是股東大會、董事會來決策,但是會明確要求披露,讓公眾來監督你。這點在內地是比較欠缺的,比如A股財報高管薪酬部分只會披露現金薪酬,不包括股權激勵部分,你要翻看很多的公告才知道高管股權激勵的詳情,所以今后在披露上應該有更多的要求,讓一切曝露在陽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