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7日,上交所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風險警示股票交易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提出將設立風險警示板,同時對風險警示股漲跌幅進行不對等限制,這一舉措直接導致一些ST股票陷入了連續跌停的窘境。
然而,不到一個月時間,隨著公司中報的陸續披露,借用上交所2012年7月第七次修訂的股票上市規則,ST廊發展、ST安彩、ST金杯、ST梅雁等多家滬市公司摘帽申請迅即獲得上交所批準,復牌并正式摘帽。一時間,多家摘帽股票逆勢漲停,ST板塊迎來報復性反彈,原本已被資金遺忘的ST股頓時成為哄搶的對象。
有觀察人士將原因歸于上交所最新股票上市規則,ST公司的摘帽條件較以往大幅放寬。
的確如此。根據上交所最新規則,摘帽不再要求最近一個會計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為正,只要滿足凈利潤為正及其他摘帽條件,即使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為負,也可以摘帽。
正因為這樣,有的觀察人士認為上交所正在“大赦”ST股,給了ST股再次炒作的機會,是對普通投資者不負責任。對于這種觀點,筆者不敢茍同。目前ST股逆勢上漲只是在目前的弱勢環境中,大資金缺席的情況下,游資利用摘帽規則變化所進行的炒作。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投資資金應當對這些上市公司的優劣有著清醒的判斷。
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那些業績良好、規范運行的公司能夠從諸多公司脫穎而出,過五關斬六將,依法成為上市公司,本身就是大市場優勝劣汰的產物。在資本市場這個小市場,優勝劣汰的規律依然存在,甚至更加殘酷。那些在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無法為股東創造價值的上市公司也應被淘汰出股票市場。從這個意義上說,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是優勝劣汰市場規律在資本市場的制度體現。但何為優,何為劣,既不能讓上市公司自說自話,也不能任由監管層說了算,要用數字說話,要充分發揮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作用,發揮強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功能,由市場根據有效信息進行投資判斷。
而且,對于優劣的評判標準、強制信息披露的范圍都是一個隨著資本市場成熟度而動態發展的過程,而且正在朝著更加科學、規范、有效的方向發展。正如上交所有關負責人就《關于完善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答記者問所指出的,原退市制度存在上市公司退市標準單一、程序冗長等弊端,未能正常發揮使經營失敗的上市公司退出市場的功能。針對該弊端,本次《退市方案》新增了凈資產、營業收入、非標審計意見、股票成交量、股票收盤價等相關退市標準,擴大適用未在法定期限內披露年報的指標。
對于本次摘帽涉及的“扣非”標準,雖然從摘帽條件中剔除,但是仍然保留在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條件中并明確了“扣非”標準和30個交易日內完成補充材料的要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監管層本著保護投資者的宗旨,正在不斷編織著越來越密的資本市場法網。當然,“魔鬼在細節”,資本市場的貓鼠游戲會永遠上演下去,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永遠保持制度創新的活力并嚴格執法。
但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不保護權利上的睡眠者。投資者也多一些理性,少一點僥幸,要善于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權利。“爭你自己的權利就是爭國家的權利”。惟有如此,優勝劣汰的規律才能在資本市場中充分地顯示它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