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進入深水區,是時下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種狀態描述。多元復合轉型的挑戰,要求我們具備整體思維、科學把握的治理能力。中國這個東方國度其實并不缺少經世濟國的智慧,在當下,我們缺少的是正確改革的勇氣。2012年秋,《董事會》雜志記者與著名經濟學家劉國光教授進行了對話。劉老曾是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代表,是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報告起草工作的參與者,對于改革開放的歷程最為了解。采訪中他明確指出,改革從一開始就是市場取向改革,但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共同富裕的改革方向,不能再含含糊糊。
《董事會》:現在關于啟動新一輪改革的呼聲很高,不少人希望藉此釋放新一輪的制度紅利,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增添新的驅動力。但是,在改革方向、政策舉措等核心問題上,仍有不同的看法。您認為,現在最迫切、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劉國光:我們的改革從一開始就是市場取向改革。但是,從一開始我們也認定這場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不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要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要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就不能不把改革開放的方向放在社會主義方面,這里面有兩條原則:第一條,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第二條是共同富裕。這些都是有實實在在內容的,并不是一句空話。
《董事會》:提出這種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劉國光:社會主義不同于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根本原則,鄧小平講得很清楚。他說,“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級分化”,“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為實現這個不同于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公有制經濟就要占據主要地位,“只要我國經濟中公有制占主要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鄧小平多次把公有制為主體和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當作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和“兩個根本原則”來反復強調。初步統計,他至少講過五次(見《鄧小平年譜》第1033、1069、1075、1078、1091頁)。比如他講:“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23頁),“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鄧小平年譜》第1324頁)為實現這個不同于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就要公有制經濟占主要地位,“只要我國經濟中公有制占主要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49頁),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的兩個根本原則及其相互之間關系的論述,是鄧小平獨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符合馬克思主義。
十八大報告同樣要按照這兩個根本原則判別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判別和把握改革的方向。
《董事會》:目前,有少數領域如能源、煙草等還是國有經濟“一統天下”,除此之外基本上可以說已經告別了不平等競爭。然而關于消除壟斷、準入障礙的呼聲仍不絕于耳。在這樣的情況下,強調公有制為主體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劉國光:在目前公有制經濟在全國經營性資產總額中的比重遠低于臨界點,國家經濟命脈中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和控制力也已明顯削弱的情勢下,尤其要切實制止一切違反憲法的政策法令的推行,抵制和削減這類違憲言論主張的影響。國有經濟為主導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能動搖!
正如一位正直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在憲法所規定的國家基本經濟制度未廢除的前提下,由行政部門推行國企私有化,鼓勵私人資本進入國民經濟命脈關鍵領域,“不僅違反共和國的根本大法,而且意味著國體根本之變”。
《董事會》:您指的是早前曾鬧得沸沸揚揚的那個世行報告么?
劉國光:世界銀行佐利克的報告,要求中國大規模縮減國有企業。據英文版的該報告建議,國企在工業產值中的比重,應由2010年的27%,壓減到2030年的10%左右。實際上,世行報告是國內極少數自由化官僚精英的主意,借助國際資本的力量,來壓制國內反對私有化的浪潮。
3月17日在北京釣魚臺召開高層論壇,就有某個“著名學者”跳出來高叫“我必須擁護世行的報告提出的一些建議,事實上國有企業已經成為未來中國進一步成長的一個最主要障礙之一,未來希望5年到10年內,應將國有企業比重降到10%左右”,比世行報告的目標還要提前10至15年實現,比世行報告還要積極!
中外資產階級右派精英為中國設計的私有化方案,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比80年代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壟斷資本的比重還要低得多。我們當時考察過法國國有企業,它在全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營業額是21%,增加值是28%,工業中營業額占42%。由此看來,這些所謂的中外專家,想要把中國變成什么顏色!中國共產黨作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對此類現象必然要做出恰當的回擊。
《董事會》:您剛才指出,改革開放的重點一個是公有制為主體,另一個是共同富裕。對于后者,就涉及“做蛋糕”、“分蛋糕”的問題了。
劉國光: 按照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我們現在乃至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還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必須要堅持的大方向。但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把蛋糕做大,另一個是將蛋糕分好。不是只做大蛋糕就萬事大吉,而不管蛋糕怎么分法。過去三十多年里,我們改革的大部分時間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重點放在做大蛋糕上,放在GDP增長上,沒有來得及放到分好蛋糕上,以至于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兩極分化趨勢明顯;在未來一個時期內,我們要克服這個缺陷,把分好蛋糕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說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著力點放在分好蛋糕上,即放在民生和分配上。
什么是社會主義?是一部分人占有國民財富,還是大家占有國民財富?過去把蛋糕做大放到第一位是情有可原的,但現在仍是這樣,就應該設法改變了。現在經濟增速退下來了,但GDP增速在7%—8%以上仍是高速增長,在世界上也算高的。盡管如此,很多人似乎已經坐不住了,著急得不得了,這說明我們思想意識上還是唯GDP,把蛋糕做大放在了第一位。我認為,眼下重點不是做大蛋糕、讓少數人分蛋糕;而應該把蛋糕分好,把共富的問題放在第一位,同時要做大蛋糕。否則,經濟發展的結果就是只有少數人得利,而不是多數人得利。
《董事會》:宏觀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之后,蛋糕分得好、分得及時,對于擴大內需、對于可持續發展都很有好處。
劉國光:目前我們的經濟在滑坡,給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帶來了壓力。幾年前我就提出高速增長的經濟應該轉為中速,有個6%—8%就很好了,發達國家的速度也沒有那么高;中速不是低速,只有保持中速才能保證發展方式的轉變,這其中也包含了分好蛋糕的問題。
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需要內需與外需的平衡,內需必須要擴大,怎么擴大?真正需要擴大的是窮人的消費。富人的消費無所謂擴大不擴大,錢再多就那么些消費。分好蛋糕才能擴大內需,擴大內需才能調整結構,調整結構才能轉變發展方式。所以,擴大內需也是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前提是分好蛋糕。
經濟問題是統一的,核心問題還是公有制和共同富裕。
《董事會》:分好蛋糕是一項系統工程,用時興的話講,需要頂層設計。您怎么看?
劉國光:叫不叫頂層設計都沒有關系,用過去的說法就是統一設計、統一計劃、統一指揮、綜合平衡。頂層設計的核心思想就是統籌兼顧。各方面都要統籌兼顧,這是我黨的一貫政策。
《董事會》:就公有制為主體和共同富裕,您對十八大有何期許和建言?
劉國光:談不上什么建言,不過都是些經驗之談。為了彰顯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的決心,還是要落實和執行鄧小平關于共同富裕和不搞兩極分化的重要指示,尤其是不要回避鄧小平一再提出的“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級分化,我們就失敗了”的告誡。要支持在共同富裕方面推行和獲得群眾擁護的地方成功探索,使之得到發揚推廣。應超越已有的從收入和福利的分配再分配著手、解決共同富裕問題的地方成功探索,依據前述鄧小平關于兩個根本原則之間的關系的論述,指出要扭轉兩極分化趨勢和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不僅在收入和福利的分配再分配上采取有效措施,而且還要從所有制結構和財產關系的調整上,回歸到以公有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上來,才能根本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