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投資家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曾經一度被我國眾多的投資者所推崇,尤其是在2007年股市一路高歌的時候。那些頻繁進行市場操作、視股票如白菜的做法,經常被主流媒體斥為“投機”行為。然而,當市場從最高點掉頭向下,持續幾年跌跌不休、提振無力的時候,人們發現當初那些價值投資者往往輸得最慘,而為人所不齒的投機者卻還能在市場上存活下來。前不久,新上任的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一次公開演講中,也提到了價值投資的問題,并且把矛頭指向了券商,認為中國券商存在規模小、能力差等弊端,研究水平低首當其沖,起不到引導價值投資的作用。在中國資本市場,“價值投資”究竟還有沒有價值?到底是投資者自己放棄了價值投資理念,還是市場分析人士沒有引導好?這樣的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卻深刻反映了我國資本市場長期低迷的根源所在。
其實,中國并不缺乏優質的、有長期投資價值的企業,產品競爭力強、盈利模式清晰的企業有不少。我國有兩千多家上市公司,對應中國的經濟總量,上市公司的數量并不算多,而且都是經過層層選拔、過關審查留下的“種子選手”,是眾多企業的優秀代表。相比于上市標準寬松、公司數量數倍于中國的其他資本市場而言,A股市場通過調研分析發現有投資價值的公司并不難。事實上,券商是我國經濟與金融人才聚集的高地。每年從各大名校畢業的經濟或金融專業的高材生,大多數都是首選去券商的投行部或者研究部,近年來也越來越多的海歸進入券商。很多像高盛、摩根這樣的國外大機構進入中國資本市場時,主要是從國內券商挖人,自己培養的人才并不多。另外,券商每年動輒幾十萬的獎金也給足了研究人員提供高水平分析報告的激勵。而現實的情況卻是,擁有“人才高地”之稱的券商研究水平普遍低下,研究人員提供的投資分析報告經常是內容重復、雷同,投資者根據研究報告推薦的股票投資總是賺不到錢。
券商不缺錢也不缺人,但研究水平低下,其實跟投資者和企業的短期行為和扭曲的市場激勵密切相關。當市場投機氣氛濃重,內幕交易、操縱市場、造假欺瞞的行為盛行的時候,市場波動往往很大,投資者越來越難通過價值發現來獲得收益,研究人員也很難用常規的分析方法來分析上市公司的股票價值,而企業也在這樣的低水平均衡中逐漸失去了通過創造公司價值而獲得投資者青睞的動力,最后長期不分紅、不關心投資者利益的公司越來越多,資本市場淪為一個巨大的圈錢市場,無法起到激勵價值創造、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
選擇或引導價值投資,其實不是一個價值取向的問題,跟券商研究水平的高低也沒有多大關系,它是市場理性選擇的結果。在一個有制度缺陷、規范性差、監管不嚴、信息不透明的市場,投資者、上市公司和券商最終發現只有投機才不會吃虧。因此,價值投資理念在實踐上能否成功或占據主流,實際上取決于資本市場的完善程度。巴菲特依靠價值投資,獲得高于市場平均收益的超額回報,不僅是因為他本人及其團隊擁有的超凡投資智慧,更是因為他所投資的主要市場是一些有良好秩序的市場。他不用擔心自己的投資被大股東偷偷挪作他用,或者在政府行政命令干預下公司治理目標混亂,也無需經常警惕機構之間聯手操縱股市,造成股票價格頻繁異常波動,他只需要找到并把握住公司的核心價值,持有公司股票并等待出售時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