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寧
作者現任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經濟學博士,東南大學特聘教授
近一段時間以來,銀行暴利成了媒體新聞的大標題。
中國的銀行確實利潤相當豐厚。據中央電視臺的報道,根據已上市的銀行部分的公開財務報表,2011年銀行的平均凈利率在40%以上,人均創利50萬元,是工業企業的12倍。如果人均創利50萬元屬實的話,依我之見,是工業企業的20倍不止!有誰見過這樣的企業:給任何一個員工發工資10萬元,他給老板帶來的利潤卻是工資的幾倍?全世界也沒有這樣的企業。
如同中國的開發商一樣,現在的銀行成了輿論譴責的焦點,幾乎成了“不義之商”的代名詞。可是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銀行也是經營性企業,也有市場風險,為什么能獲得如此豐厚的利潤?又是誰讓銀行連續多年獲暴利?
落后的體制是造成銀行暴利的根源。
首先,銀行雖然相互之間有競爭,為爭搶存款和優質客戶也在打得頭破血流,但仍能分享“壟斷”這個美味蛋糕。在中國,銀行業還存在著最嚴格的準入門檻,只有借助很高級別的行政平臺才能進入這個領域。例如,一般情況下一個省也只能辦一兩家銀行(特區或副省級城市除外)。不知道有多少“富可敵省”的民營企業想辦銀行,但就是拿不到license(經營執照)。由于中國經濟處在高成長期,對資金極其渴求,誰掌握了資金,就等于養了一棵搖錢樹。
第二,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基本上還是資金推動型的,即需要大量的投資和新建眾多項目來保持增長的高速度,源源不斷的資金輸入成了經濟增長的密鑰,銀行家則是掌握這個密鑰的守門人,誰都需要通過銀行家獲得密鑰從而進入增長之門。多少年的經驗表明,中國經濟的增長與貸款規模和資金投放有著明顯正相關的關系,銀根充足,經濟就像輸夠了血一樣脈動有勁;銀根緊縮,經濟增長步伐立馬放緩。
第三,政府給了銀行參與市場經濟的優惠條件,可以讓銀行比較輕松地賺錢。銀行的執照是政府批的,銀行又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乃至榮辱共擔的關系(許多銀行的行長原來就是政府官員),所以銀行總是能夠從政府那里獲得比其他企業優越的參與市場的條件。從當初在外匯儲備中拿出400億美元給國有銀行注資(等于讓全體國人為銀行背債),到延續很多年的高位借貸利息差,即銀行的貸款利率大大高于存款利率,足以使銀行能坐收高額利潤。
第四個方面的原因不大為人注意,但卻是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地方政府往往是銀行的最大客戶,同時也為銀行貢獻大量的利潤。由于有土地收入和地方稅收作保障,地方政府可以承受較高的貸款利率,而且,政府的項目往往是不做則已一做就是驚天動地,手筆之大堪稱天下之最,數十億甚至上百億投資的項目并不罕見。這些項目不僅在資金上有賴于銀行貸款,而且也給銀行帶來極高的規模經濟效應。工業企業要做幾十億的產值可能要數千人忙一年,而銀行的一個項目經理帶幾個人就可以運作好幾十億元的政府項目,所以,銀行能有人均50萬元的利潤也就不奇怪了。
第五,銀行嫌貧愛富,對政府項目和大企業情有獨鐘,不愿救急小企業,并善于把握“商機”謀利。當資金緊張,別人日子不好過的時候,銀行的日子反而過得更好。因為資金緊張了,銀行可以借勢上浮利率,待價而沽。社會對此最不能接受,但這個因素可能是最小的原因,因為資金緊張尤其是小企業資金緊張也是現有的體制造成的。況且,銀行也是企業,是企業自然要追求最大利潤。
從上述幾方面的分析來看,中國的銀行之所以有高額利潤,不見得是銀行比其他的企業更善于經營,也不是銀行這個行業是如何地高技術化,甚至也不在于銀行的唯利是圖和嫌貧愛富,而完全是我們自身市場經濟的缺陷,根源在于落后的體制。無論是行業壟斷,還是特殊的增長模式以及地方政府的項目運作,說到底還是體制造成的。與其怪罪于銀行家,不如檢討我們市場經濟的不規范,檢討糟糕的體制。銀行家當然也應該增加社會責任感,但這不是制度性的改善。
20年前,從事服裝買賣的是暴利行業,10年前,房地產成為暴利行業,現在,銀行又取代房地產成了最為暴利的行業,都是落后的體制所致。如果體制不改,今后還會有其他的行業成為新的暴利行業。限暴利不如變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