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經營理念才能成為支撐起一個企業的根基?這是苦苦困惑當今諸多企業家們已久的問題。
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说谝痪辰缫?;‘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辰缫玻弧娎飳にО俣龋嚾换厥?,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睔w納這三境界,王國維的論述是典型中國式的,是詩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貫注。即第一境界必須有遠大志向目標,此為“知”之境界;第二為“行”之境界,為實現這個理想需堅忍不拔勤奮耕耘;第三境界就是“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
經史子集,這些曾經被企業家們遺忘的價值體系,現在以“國學”這個新興詞匯逐漸為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們所關注。因為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總結,它影響著每個中華兒女的思想和行為。尤其它是重塑企業文化的優秀基因寶庫,里面蘊涵著豐富的“財富哲學”。這部哲學就是一個企業的生存智慧——財富是辛勤勞動與高尚智慧的結合,財富是靈與肉、體與能、心與血的結晶,財富是一種責任,財富是義與利的統一體。
所以不難發現,對中國的企業家們來說,做好企業,管理好企業,必須要理解這個價值體系里人的性格、思想、價值觀,了解他們的生活與行為方式,培育與他們的情感,得到社會的價值認同。特別是理解那些滋潤了這個價值體系成長的“大師”們對理想的感悟。比如“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王國維,在他的文化體系里就包蘊了一種純粹的經營體驗,使人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它設定了生命氣息充盈的坐標,引導企業達到一種永恒的自由之境。
許多時候企業家們就是這樣,有迷惘、困惑,也有歡笑、開朗。無論事業的低谷、高峰或別的什么奮斗目標,都不斷的經歷著、演繹著人生的三境界,用行動踐行著這個富有意境的經營體驗。
“做企業第一要素必須要有志向?!绷鴤髦具@樣認為。在他看來,這個志向體現在企業核心價值觀上。“每一個企業不管一樣不一樣,就像人們攀珠穆朗瑪峰一樣,最重要上到山頂。核心價值觀的意思是要上到山頂,但是你可以不同,不同的意思是你可以從南坡上,也可以從北坡上,但是不能這個企業一半人從南坡上,一半人從北坡上,所以一定要有一個核心價值觀,而且必須有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氣魄。”
在聯想的柳傳志時代,他確實有一個很高的目標,但他從不會把長跑當成短跑,也從不無謂地跑,是講究方法的。按照既定路線,不斷給自己提出高的目標,前進路上往往他會歇腳拐個彎兒,提前把一些事想好了,一步一步做,最后目標實現了。不過,話又說回來,為實現遠大理想,柳傳志最重要的保持了堅忍不拔勤奮耕耘的奮斗精神,而這也是王國維所言的“行”之境界。在這點上,行動派馬云比柳傳志似乎更加專注、直接?!吧虡I不外乎智慧、希望及勇氣。這些都是經商的必要技巧。遇到問題時,我習慣用右手溫暖左手。要不斷告訴自己,沒關系,我還是我,我還在學習成長,我一直在行動,一切都會好的,至少我還活著?!瘪R云如是說。
行動高于一切。假如當初馬云只是空喊口號,假如當初馬云就會“紙上談兵”,那么,是否現在還會有“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事實上,當一個小公司成長為大公司時,就開始擔心會輸掉什么,而當你還是小企業時,你卻可以繼續成長,因此,馬云的眼里一直相信小公司更有利于保持行動的希望。
努力了、奮斗了、付出了,那么收獲肯定是幸福的,這就是王國維第三境界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的含義。馮侖也這樣認為。他說:“做企業的基礎就兩個字‘勤快’。賣飲料是比較簡單的事,但勤快了努力了也能做得很大。做企業第一是不爭,不企圖吃掉別人。不去尋求壟斷的機會,不把自己的存在建立在別人痛苦的基礎上,而是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地做事,力求讓所有的消費者、股東、員工以及社會各界都喜歡你,都需要你。這樣一個‘掰開了揉碎了’的過程,對所有管理企業的人來說,無疑是打開了另一個天地,展示了一種‘得’的境界?!?/p>
誠然,經營觀念理應是深深扎根于一種人生觀、社會觀和世界觀之中的產物。因此,作為經營者平索培養這種自身的人生觀、社會觀和世界觀是合乎真理、或者合乎社會法則和自然法則的,如果違背了這些話,那就不能說它是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和世界觀,而從中產生出的經營觀念也必定缺乏正確性。而企業家如何尋找自己的經營之道,是一個互相激發和成長的一個市場,如同人越多、對人的研究就越多,人的問題跟著也就更多。
現實生活就是這么有意思,不管你獨上高樓,不管你衣帶漸寬,也不管你驀然回首,只要你舍得付出,就有可能收獲。當然,我們不能企盼每次都能看到“天涯路”,不能每次為“伊”都值得你“終不悔”,更不能企盼每次驀然回首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等著,但只要敢獨上高樓,肯衣帶漸寬,也愿意回首,你的理想,你的事業,你的目標總會有撥云見日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