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經濟的發展,又產生了分配不公、誠信缺失、貪污腐敗等問題。我深知解決這些問題,不僅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而且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特別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已經取得的成果還有可能得而復失,社會上新產生的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生。每個有責任的黨員和領導干部都應該有緊迫感。”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
銀行業暴利“兩面說”
銀行業利潤率“畸高”成為當下熱議話題,有意思的是,銀行高管(官)們公開發表了觀點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兩面說”。
據《京華時報》報道,3月8日,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銀行副行長潘功勝為銀行暴利正名稱,銀行業利潤沒有和工業企業背離,且銀行利潤來自規模擴張,而不是價格提高。“現在弄得銀行行長在外面都不敢講話了,應該有個正確的引導”。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李若谷表示,這10400多億(去年銀行業利潤)拿去補充資本金就需要8000億,就剩2000多億了,絕沒有大家想像得高。“不要以偏概全,不要盲人摸象,要全面地看問題。銀行這幾年的發展也是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他們給國家做了很多貢獻,也等于給老百姓做了很多貢獻。”
不過,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表示,中國銀行業巨額的利潤的確有不合理的地方,人們的批評并非沒有道理。但她也強調,這是改革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需要繼續推進改革去解決。
3月12日,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說,“用‘暴利’這個詞恐怕有些過分了。銀行業系統今年恐怕還面臨著資本金不足的問題,還有一定的缺口。但是相對于其他行業,去年銀行業的利潤狀況確實是不錯的。
對于銀行利潤率畸高這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銀行高管(官)為何會給出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觀點?上述觀點的評判暫時放在一邊。銀行高管(官)敢于公開發表上述觀點,本身就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借用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一句名言:“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復旦大學證券研究所副所長王堯基
聚焦“國企治理”
“一些所謂的經濟學家往往會把問題片面化。三十多年來的發展證明,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共同發展,不是你死我活。央企是全民所有制企業,是最大的民企,民企其實是私企。央企不存在與民爭利的問題。”
——中電投總經理陸啟洲
“當前的國企,以職業經理人制度為特色的現代治理結構沒有普遍建立起來。國資委的職權應該切分,應成立類似于國家主權基金的機構,負責國資保值增值,而監管的職能則放到全國人大。”
——全國政協常委、原中央統戰部副部長胡德平
“在確保連續性的前提下,可將國企上繳紅利占利潤的比例逐步提升到20%—25%;國企改革重點應放在企業董事會建設、公司治理結構,以及政企分開等方面。”
——國資委原主任李榮融
“全世界的經驗證明:第一,過度的收稅會導致市場分配的不公平,我們的市場至少要做到獎勤罰懶。如果都平均左右地分配,那么誰干活呢。第二,國家分配確實可以照顧一些弱勢群體,但是從中央拿錢層層往下分,管理層積極性不高,而且每個環節會流失。我不主張政府以‘關注民生’的名義收很多的錢。我們不能走歐洲的老路,歐洲這樣高福利的路是不行的。每個地方都要減稅,包括大型國企也要減。減稅歸減稅,增加利潤上交國家是另一回事,那是股東權益。稅收它是作為全社會的管理者來收的,但是國企的利潤是國家的資產的股東來收的,它是個所有者的身份,而稅收是管理者的身份,這兩個是不同的概念。”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董事長李劍閣
“當前支撐過去十年人民幣資產繁榮期的外部條件已開始發生變化。美國在‘提升服務業可貿易水平’的經濟再平衡戰略下,可能會出現比預期更強的復蘇。而新興國家則多會遇到短期內無法克服的結構性困難(產能過剩和累積的嚴重資產泡沫)和過往的增長紅利衰竭(人口紅利和制度紅利)。從跨境資本流動的大周期看,自上世紀70年代美元信用本位的牙買加體系確立后,國際資本大約每15年完成一次方向性的變化周期。2012年無疑又到了一個國際資本流動豐荒年的分界點。支撐過去十年人民幣資產繁榮期的內部條件也有所變化。盡管表述上仍為積極的財政政策,但是,下一任政府未來更可能執行中性和收斂的財政路線。”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
“在經濟學中‘外需’是指國外對中國產品的采購,‘內需’是國內消費支出,包括對國外產品的采購。擴大內需不僅包括國內消費支出,還包括國內企業對國內外企業中間產品的采購,相同產品應更多地采國內產品;如果都采購國外的(包括奢侈品),擴大內需是沒有意義的,當然國內沒有的專利、技術、服務、人才除外。不過,在開放條件下內需擴大,增加國內消費支出、國內企業之間中間投入、技術的相互購買,是不容易的,因為有國外產品準入,只有形成有比較優勢的國內產品和服務,才能以此擴大外需,否則又走老路子。”
——南京大學產業經濟系主任、博導鄭江淮
“企業內控好壞的本質區別是什么?就看企業的資源是掌握在個別人手上,還是沉淀在企業中,這是關鍵之關鍵。如果是沉淀在企業之中,所有的流程不僅有牽制,且透明與信息化,經得起事后監督與檢查。這是好的內控。相反,流程沒有牽制,操作過程不透明,事后不讓監督,就會出現動車式的奢侈采購,這是必然。”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李若山
“現在三農問題的解決這么重要、這么難,如果城市工商企業都像炒房地產那樣去炒農業,那么三農問題的解決就順利多了,可以加速規模化、現代化和農業的轉型。市場總是有競爭的,不要因為怕競爭就不希望人家進入,這是心態的問題,實際上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共同競爭才更有活力,市場才更加成熟,我覺得這是好的。”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
“過去高盛的文化一直圍繞著團隊協作、正直、謙遜,以及永遠為客戶的利益考慮,這是高盛能成為偉大公司的秘訣。高盛的人一直為公司感到驕傲,對自己的事業充滿信仰。而如今很多高盛領導人的做法讓人覺得,原來的文化已不復存在。高盛的人在討論如何剝削客戶時麻木不仁,這讓我感到惡心。我希望我的離開能夠喚醒現在高盛的董事會領導,把客戶重新擺在生意的重點上吧,把企業文化重新擺正,讓真正的人才有足夠的理由在這里工作下去,讓那些只關心賺錢的人在這個投行無法立足。”
——高盛前執行董事Greg Sm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