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博斯公司全球合伙人,常駐上海。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并持有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商學院MBA證書。
擁有超過10年管理咨詢經驗,在城市、區域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品牌營銷、服務外包、國企改革、媒體戰略等方面形成了系統的方法論和獨到的見解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原本出自南朝宋劉義慶編撰的《世說新語》,卻因為被蒙牛創始人牛根生引用過而變得婦孺皆知,這八個字也成為了牛根生的經典名句。就是這樣一個認為“想做個百年老店,想一輩子贏,沒有德商絕對不行”的中國民營企業標桿式人物,前不久卻再一次被推上了道德輿論的風頭浪尖。2011年底,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批次產品被檢出強致癌物黃曲霉毒素M1超標140%,公眾再度嘩然。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2009年特侖蘇OMP含可疑致癌物事件,2010年“陷害門”事件,蒙牛可謂年年都在消費者的質疑聲中度過。
毫不夸張地說,蒙牛事件并不是中國乳品行業的個別事件,而乳品行業也只是中國所有行業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三十年以及入世這十年間,中國整體的商業生態環境并不理想,伴隨著“中國速度”,追求短期利益、“一切向錢看”已經成為了很多企業的經營信條。在如今各種“門”事件層出不窮之時,我們很有必要重提一個決定著商業活動內在價值的因素,那就是商業倫理。
商業倫理,或者說企業倫理的觀念是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歐洲和日本也在很早就有專門針對商業倫理的研究。中國對商業倫理的系統認識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很多人認為企業是以創造金錢價值為目的,而倫理屬于道德范疇,兩者是矛盾而不能統一的。其實不然,商業倫理的定義表明,由人組成的集合體在進行經營活動時,在本質上始終都存在倫理問題。從西方企業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那些只追求利潤而不重視商業倫理的企業,必定會被社會所不容,被時代所淘汰。
在如今中國商業生態環境越來越復雜之時,對于商業倫理的討論就顯得更加不可或缺,越來越多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話題不時見諸報端,這說明整個社會已經開始重視商業倫理在企業健康發展過程中發揮的潛在作用。在中國商業倫理的搭建過程中,完善法制法規建設、提升企業家責任感、發揮消費者能動性需要三管齊下。
首先,法制法規的完善刻不容緩。在目前很多企業無法做到道德自律的前提下,用完善的規章制度來規范和監督企業的經營顯得尤為重要。商業倫理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就是從制度方面解決商業活動中的道德問題。在現階段,很多行業的規范和制度都是在出事之后發揮“補丁”作用,做不到防患于未然的前置預防效果。同時,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職能顯得很不給力。例如蒙牛在各種“門”事件發生之后,并未見相關部門進行針對性的嚴厲懲罰,以至于有很多企業都出現了“知錯就改,改完再犯”的惡性循環。在監管上不下狠決心,一味地縱容下去,等到消費者失去耐心和信心,到那時毀掉的不光是缺乏商業倫理的企業,而有可能是對整個行業的重創。
其次,企業家必須正視商業倫理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亞當?斯密曾在《道德情操論》中強調,企業家要有“道德的血液”。因為企業家是企業發展的決策者,可以說從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整體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企業家要有遠大的理想、胸懷和責任感,把商業倫理的實踐看作是經營過程中最高層次的需求,以追求打造百年老店為己任。德才兼備是中國人公認的最優秀的品質之一,也可以套用來作為評判一個成功企業家的基本標準,只有才沒有德的企業家,最終帶給企業和社會的只會是傷害。
最后,消費者的監督作用可以推進商業倫理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消費者是很多企業喪失商業倫理之后的直接受害者,如果每個消費者都能成為自身利益的捍衛者,那么對商業倫理的建設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如今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更透明的維權渠道,消費者通過博客、微博發布維權消息、發起抵制活動。雖然這種類型的抵制活動只是暫時性的,但對想要良性發展的企業來說,消費者的聲音會督促企業改善自身的問題,避免持續發生相同的事件而傷筋動骨。
希望企業家們能夠透過蒙牛事件進行一些有關商業倫理的思考。儒家思想中,“誠”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可見中國傳統思想中對于誠信的重視程度。回顧那些基業長青的企業,無不是把誠信和商業倫理視為發展的根基。在企業快速發展主營業務的同時,花些時間進行商業倫理的構建,將促進企業更加健康地發展,百益而無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