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投資者的投資人和社會大眾,對機構投資者投資收益有過高的盈利預期;管理部門和社會輿論對機構投資者沒有一個正確的評價指標,難以引導機構投資者在正確的路線上運行;機構投資者的管理人價值取向扭曲,急功近利……這是目前我國部分機構投資者面臨的問題。一定的投機行為,對資本市場運行有積極的潤滑作用,但如果發展到過度投機、成為普遍行為,將會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形成強大的破壞力。
機構投資者行為如果是短期投機,其投資理念和投資著力點就很難與上市公司的中長期發展戰略相吻合,也難與其他廣大股東的利益相一致。由于機構投資者在某一時點持有公司的股份達到一定份額,可能會推薦代表自己利益的人選進入公司董事會,參與公司決策。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將會產生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由于機構投資者的投機行為,會與上市公司中長期發展戰略和其他廣大股東的根本利益發生沖突,在董事會決策中,有可能發生爭執不休、久議不決、錯失機遇乃至錯誤決策的情況。董事會中董事人數是按有關規定在公司章程中確定的,如果機構投資者推薦董事進入董事會,將會使公司章程中確定的董事人數及比例處于不斷調整狀態,機構投資者不斷地要求進出公司董事會,這樣上市公司將會面臨不斷地召開股東大會、修改公司章程、選舉新董事的忙碌局面,不利于公司董事會穩定和作出正確的決策。
另外,當機構投資者售出持有的公司股票時便失去了股東的身份,但目前沒有規定要求代表機構投資者利益進入公司董事會的董事必須辭去公司董事職務。若不主動提出辭去公司董事的職務,只有公司換屆時才能進行調整。滯留董事參與決策,將會是一件十分尷尬的事。
董事人選的推薦協商,股東大會預期公告,召開股東大會,選舉新的董事等必須履行的程序,是需要一段時間的,這就要求機構投資者不能短期持有公司的股票,這會有悖于機構投資者的短期投機行為。加之,機構投資者利益代表人,進入公司董事會參與決策,他就是公司內幕信息知情人,機構投資者也是相關的內幕知情人,在規定的信息披露時間窗口內是不允許買賣公司股票的,這種規范要求機構投資者會承受嗎?可見,以短期投機為盈利方式的機構投資者,顯然還不具備進入公司董事會參加公司治理的條件。
當然,上市公司為了保證重要議案決策正確,并能在股東大會表決時順利通過,往往事先充分征求機構投資者的意見,并積極采納機構投資者提出的合理建議。機構投資者在法律法規的保障下,并利用自身資本運作和行業分析的專業知識,在股東大會層面參與公司治理發揮著積極重要的作用。機構投資者在上市公司召開股東大會期間,可以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及交易所有關規定履行股東的權利和義務;在公司征求股東大會議案時,提出自己關注的合理議案;在股東大會對議案進行表決時,完全按自己的判斷和意愿行使股東的權利。
目前,在我國資本市場運作的機構投資者數量越來越多,資本規模越來越大,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隨著我國資本市場不斷地發育和成熟,投資暴利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市場對廣大投資者的教育已呈現良好的效果,投資行為也在向理性化、中期化轉變。如果廣大投資人不再對機構投資者要求過高的投資回報;如果市場和管理部門對機構投資者有一個正確合理的評價體系;如果機構投資管理人回歸到正確的價值理念,立足長期努力工作,在業內創建良好的誠信品牌;如果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優良,經常分紅回報股東,一些機構投資者就會轉向中期和短期投資并存的運營模式。
機構投資者若能較長時間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立足公司中長期發展戰略的實現,從公司經營業績中獲取投資回報,這樣的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就會與上市公司的發展戰略同步,就會與廣大股東的根本利益一致。此時,機構投資者進入公司董事會參與公司治理已水到渠成,其他技術層面上的問題也會冰消雪融。
什么是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是指通過公募或私募資本,專門投資于資本市場,買賣有價證券獲取差價而盈利的機構。廣義機構投資者還應該包括國資委、國有資產經營公司,由民營資本組成的或由民營資本與國有資本混合組成的專門投資產業的機構。這些機構長期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是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董事會構成穩定的基礎,是公司能正確地實施中長期發展戰略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