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寧
作者現任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經濟學博士,東南大學特聘教授
經濟學中有一個命題,或者說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叫做“資源的詛咒”(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即對于許多資源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而言,豐富的自然資源非但沒有給這些國家帶來福音,反而使這些國家陷入長期貧窮,幾乎成了國家命運的詛咒。雖然并非所有的經濟學家都同意這種觀點,但現實世界無數次證實這個命題的存在,擁有廣袤土地和豐富資源的非洲至今還在受到這種詛咒。
飛機從約翰內斯堡出發,經過2個小時的飛行,就到了贊比亞首都盧薩卡的上空。坐在舷窗邊(臨上飛機前特地要了一個靠窗的座位),我努力俯瞰大地,試圖定格對這個國家的第一印象。進入眼簾的是成片未經開發的土地,還有散落在城市四周大量而零亂的低矮房屋。
中國人對贊比亞并不陌生,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因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人援助的坦贊鐵路使得當時所有的國人都記住了這兩個非洲國家的名字。贊比亞上個世紀60年代曾是非洲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每年接受的國外經濟援助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被世界銀行列入中等收入國家。
進入到城市后,這座擁有100多萬人口的非洲大城市給我留下的印象是,有點像中國70年代初的中等規模城市。房屋以平房為主,路上也跑著不少汽車,基本以日本造的二手車為主,但并不寬敞的馬路上也沒有出現堵車現象。多數交叉路口并沒有紅綠燈,而是以警察現場指揮作為替代,這一點很像中國城市上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情景。不同于40年前中國的大城市,這座百萬人口的城市根本就沒有公共汽車,市民出行靠的是國內大城市曾經有過的招手即停的中巴,或者干脆就是步行,因為自行車也少。
根據國家的援非計劃,我校對口援助贊比亞大學,到達盧薩卡的第二天就去了這個該國最好的大學。校園很美麗,因為有著成片的樹林和開闊的操場,但校舍之“簡約”超乎我想象。大學所有的建筑幾乎都是“裸樓”,即只有水泥墻面和地面,沒有任何裝飾,連外墻涂料也沒有。和校長及院長們會談的會議室也很簡陋(但很干凈),墻上掛的是中國海爾老式空調,估計也是中國援助的。之前一天拜訪中國大使館時,大使告訴我們,贊比亞大學是獨立后以色列幫助援建的,后來由于贊比亞支持和以色列作戰的阿拉伯國家,以色列剛建好校舍沒有裝修就撤回去了,所以校舍都成了“裸樓”。今日盧薩卡有點像中國70年代初的情景,但贊比亞大學的硬件條件可能還比不上70年代初中國的大學。
贊比亞1964年前是英國的殖民地,在社會生活和文化傳統上保持了不少英國的傳統。這里大學的官員與教授都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社會秩序穩定,居民的文明素養并不低,在這里幾天從未見過國內常見的街頭大聲喧嘩、亂扔煙頭、隨地吐痰等不文明現象,人顯得很友善,但經濟發展水平差強人意。贊比亞土地、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銅礦始終是該國的經濟命脈,該國出口收入的90%都來自于銅礦產品。上世紀70年代銅礦價格猛跌,再加上石油價格暴漲(該國石油依靠進口),贊比亞的經濟又回到了低收入國家水平。盡管近十年由于中國需求旺盛帶動銅礦價格上升致使經濟表現不錯,但人均GDP也才只有1500美元左右,在非洲仍然是窮國之一。一些公共產品主要依靠外來援助,盧薩卡的醫院是中國援助的,城市道路是日本援助的,公交系統沒有人援助,所以就沒有。
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和贊比亞一樣,自然資源極其豐富,但經濟發展的結果反而不如那些自然資源貧瘠的國家。經濟學家給出的解釋是,正是由于天然資源的豐富,形成這些國家對資源性產品出口的依賴,人力資本得不到積累,失去許多資源以外更有價值的發展機會,最終落入“資源的陷阱”,豐富的資源反而成了對這些國家的詛咒。
“資源的詛咒”背后還隱含著一個解釋,在許多國家,天然資源越豐富的地方,往往腐敗越嚴重,公共產品的建設也得不到重視,政府成了一個不負責任的收稅者。在結束贊比亞大學訪問回酒店的路上,我特地到市區的一個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作了簡單考察,看后幾分震驚,幾分領悟。購物中心的現代化程度不比中國差,其中一超市甚至夠得上西方標準,商品不僅琳瑯滿目(幾乎全是進口貨),而且購物環境好于國內。為什么大學、公交汽車、醫院這些公共產品非常落后,而購物中心、超市還有酒店這樣的私人產品在這里卻相當發達?這其中奧妙似乎在預示著天然資源的豐富與經濟發展結果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