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俏
作者現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和經濟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博士,曾先后任職麥肯錫及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并獲香港大學終身教職
筆者代表學院參加在利馬舉行的全球商學院聯盟(PIM)的年會,與來自全球51家商學院的代表們一起探討商學教育面臨的新挑戰和商學院應有的擔當。甫一回京,正趕上了某一地產大亨私人生活的曝光。一時間,國內的媒體和社交網絡上充斥著對中國商學院和商學教育的調侃。
這一輪席卷全球的經濟金融危機,確實對商學院和商學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學院派的教學方式究竟能否培養出商業人才?商業人才應該具有什么樣的質素和技能?有沒有一般意義上的適用于全球各地不同文化、發展階段迥異的企業成功法則?商學教育應該引領社會,還是適應社會?類似的問題在利馬年會上被反復提及,來自全球各地的商學院代表見仁見智。兩天半的會議,提供了一個極有效率的平臺,供大家頭腦風暴。
全程參與討論,我有兩個比較深的體會。其一,“改變”是主旋律。幾乎所有的商學院都在討論后危機時代商學院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和績效指標應該做的改變。商學院應該更有效地培養出具有社會責任感,著眼于企業和社會長期福祉,兼具創新精神的企業家,這已變成大部分商學院的共識。我自己接觸到的商學院都在討論增加兩方面的課程:一是社會責任感(social responsibility)和企業/企業家倫理,另一個是創業創新。商學院傳統的金融、財務主導的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商學院不是以培養商人或有錢人為目標,而是以培養企業家和商業領袖為宗旨。 除了銀行家和基金經理外,商學院更應該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對實體經濟充滿熱情與理想的企業家,從而重新打造全球經濟的微觀基礎。與此相配合,在培養方式上,大部分商學院開始強調增加形式不一的國際模塊。通過國際模塊,培養學員國際化視野,增強文化敏感程度,學會在更為復雜的環境下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近幾年一些由幾家商學院聯合辦學的學位項目在市場上大獲好評,也印證了這樣一種趨勢。
其二,中國正變成全球商學院關注的焦點。對于許多國際商學院,了解中國過去三十年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正確認識中國在經濟上的崛起對國際營商環境和企業經營發展的影響,正變成商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全球商學院聯盟(PIM)成立于39年前,以前一直被北美和歐洲幾家主要商學院主導。這種格局隨著全體經濟格局的變化正在發生改變。利馬會議上全體代表一致通過2013年的第四十屆年會由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和清華經管學院聯合承辦。這也反映出中國的商學教育開始在國際舞臺上輻射出影響力。
回到中國商學教育。我絕對不認同中國商學院只是富人俱樂部這樣一種過于簡化且顯得非常粗暴的說法。中國經濟在過去三十年迅速崛起,除了頂層設計之外,更源于一大批具有企業精神的企業家的涌現。他們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正變成商學院的研究和教學素材。在反復提煉之后,開始對后進的企業創始人和經營者產生影響。中國經濟跌宕起伏三十年,從幾乎沒有任何市場發展到目前體量巨大、產業結構相對完善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迅速建立起來,其間涌現出一大批遵守市場規律、對市場存有敬畏的企業經營者和市場投資人。這一切與中國商學教育的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誠然,中國經濟與中國商學教育都有太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這也正為其未來發展提供了動力與空間。
在利馬的時候,有機會粗略了解秘魯的歷史,知道這個國家在19世紀后半葉才取消奴隸制。當時奴隸主同意解放奴隸的一個前提條件是他們能夠用來自中國的“苦力”作奴隸的替代品……而如今漫步利馬街頭,能夠看到像華為、奇瑞、東風汽車這樣的中國企業的廣告牌,能夠感受到當地人對中國的重視。對比今昔,讓人不勝唏噓。真正能夠讓一個國家和民族贏得世人尊重的,是偉大的產品,偉大的企業和偉大的思想。中國的商學教育應該引領中國的商業實踐向上、再向上,絕非向下、再向下沉墮。雖然良莠不齊,但是大浪淘沙,期望中國的商學教育,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