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場曾經廣受業界看好的跨國聯姻,其間孕育的潛在品牌復興大劇也頗受外界關注。然而,美好的愿望被一紙《告全體新飛同胞書》撕碎。
2012年10月,黃金周剛結束,數千名職工聚集在新飛電器總部門口,要求管理方維護員工的基本權益。按照工人的說法,廠方已連續10年沒給他們漲過工資。工人們強烈要求新飛管理層上調薪酬福利,并撤換部分來自股東方——新加坡豐隆亞洲的管理高層。
維權無疑是長期積累的矛盾的爆發,其背后反映出的企業脆弱的管理結構以及中外合資期間的利益博弈,尤其值得產業界深思。
折翅
新飛的內部矛盾由來已久。此次工人停產,除了待遇,新加坡大股東豐隆集團的管理方式和運營能力也成為指責的焦點。
最早成立于1984年的新飛電器靠冰箱起家,現在的新飛電器則由河南新飛電器集團與新加坡豐隆亞洲于1994年合資成立。2005年,豐隆亞洲通過購買新飛集團持有的股權,掌握新飛電器90%的股份,成為控股大股東。
發自網絡、備受關注的一封《告全體新飛同胞書》指出,“自豐隆亞洲接手新飛電器以來,新飛電器的行業地位和市場份額急劇下跌。”在這份告全體新飛同胞書中,管理層被指責為“無德、無能、無為”,“辜負股東和新飛人的信任,不加大新品開發和廣告宣傳,消極應對市場挑戰,將經營不好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市場和不利的經濟形勢。”
豐隆集團此前并沒有家電制造經驗。為改變新飛過于鄉土的品牌形象,豐隆集團派出的管理層投入巨資贊助與家電推廣無關的項目,非但沒有樹立高端品牌形象,還耽誤了渠道向下延伸和擴張,隨著三四級市場的渠道萎縮,新飛從全國性品牌淪為僅在華東、東北市場有一定影響力的區域性品牌。另外,豐隆耗資數億元收購國外空調品牌歐威爾和飛達仕,承諾新飛電器的4億投資遲遲不到位,在海爾、美的等其他國產冰箱品牌爭先完成變頻、多門等高端產品線布局的技術升級戰中,新飛又落伍了。
據新飛員工爆料,2012年上半年,海爾、海信、澳柯瑪實現利潤分別較2011年同期增長21.26%、11.03%、140.28%。而新飛電器同比卻大幅下降194.89%。“新飛去年虧損2億多元,今年上半年續虧1.18億元,2012年全年預計虧損額不會低于2億元。”
連年經營業績欠佳,讓曾經引以為傲的新飛人心灰意冷,甚至有員工稱不敢穿工作服走在路上,怕丟人。正是這種認同感缺失、信心重挫、業績糟糕,以及由此形成的惡性循環,讓當年備受關注的這一中外聯姻注定了悲劇的命運。
救贖
新飛衰敗的背后,其內部管理架構混亂,企業發展戰略缺失,以及與地方政府間的重重分歧,才是問題的關鍵。
根據新飛電器的內部資料,自豐隆亞洲進入以來,新飛引入了“質量和生產力計劃”、“人力資本計劃”,以及“財務紀律計劃”等方案。雖然豐隆亞洲從未曾停止過對這家曾經的國企進行改造,但管理層的頻繁波動導致效果欠佳。自豐隆控股新飛電器后,新飛電器原來的中高層被陸續替換。2010年12月公司原董事長張冬貴突然離開,62歲高齡的高嘉琳接任董事長,原負責新飛冰箱營銷的副總裁王建華被扶正,成為新飛冰箱總經理。不過好景不長,半年后新飛冰箱管理層再現動蕩,去年4月,原冰箱銷售總經理羊健離職,8月王建華也離職。
管理團隊持續動蕩帶來的結果,是管理架構相對混亂以及經營戰略無序。公開資料顯示,1996年新飛推出的無氟冰箱大獲成功,一躍成為市場上的領先產品。在此之后,隨著中國家電市場的快速發展,新飛本應迅速抓住機遇,由專業化向多元化邁步,同時由“產品經營”轉向“品牌經營”。但在原新飛集團宣傳部部長李連印看來,新飛始終在搞產品經營,而競爭對手早已啟動品牌經營,整個經營戰略已經與行業發展現狀不符。
豐隆集團與新飛電器集團以及當地政府關于“新飛”品牌的使用權和所有權的分歧,也不得不說。據2009年簽訂的一份新飛知識產權協議文本約定,豐隆旗下的新飛電器擁有“新飛”冰箱、洗衣機和空調產品的品牌使用權,而新飛集團則擁有“新飛”廚具等小家電產品的品牌使用權。然而今年9月19日,新飛電器宣布更換品牌名稱、標識和定位,豐隆方面宣稱要將新飛從“中國馳名商標”發展為全球認可的家電品牌,豐隆與地方政府間圍繞新飛品牌的爭奪進一步加劇。目前新鄉市政府、新飛集團正在籌劃組建一家名為新鄉新飛實業有限公司的新公司,將委托浙江一家代工企業生產冰箱、 冷柜等。
企業要發展必須具備兩大條件:團隊和路徑。新飛電器的復蘇之路也不外乎這兩點。為了打造穩定的團隊,新飛電器與工會代表簽訂了協議,同意新飛電器員工們的漲薪訴求,重新聘用此前被免職的生產制造部總經理和強,同時調離人力資源部總監連國慶與生產制造部副總經理張偉添,看上去事情正在重歸正常。
然而思考遠沒有結束。新飛的問題看似合資雙方磨合不順、外方運營能力欠缺、企業競爭力脫離市場,但合資的背后,政府是否厘清了權力與市場的邊界?盡管薪酬事件平息,但如何真正理順合資企業的內部治理架構和利益關系,如何盡快扭轉被動局面、彌補競爭力短板,如何公平對待市場競爭主體,一系列的問題還需要花大氣力解決。
說到發展的路徑,新飛似乎還沒有找到出路。從公開資料上看,公司將利用新數字媒體,并計劃在2013年初推出由一家國際設計公司設計的新一季產品,爭取更廣泛的消費群。然而在當前的白電市場,對新飛來說,渠道滲透不力、成本結構無法突圍的困境無法回避。打造與海爾等領先企業比肩的流通網絡,謀求產業合作等方式降低營運成本,這也許才是可行的救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