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調整分兩種:增量調整和存量調整。存量調整實際上很難,因為這意味著一些企業要關停并轉,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經濟增長下滑、政府財政收入下降、失業增加。所以,中國應該更多地走增量調整的道路,經濟增長率不要太高,但必須保持一定的水平,在增長過程中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升級。企業家應該看到,要素成本的上升,往往是經濟突破的前提,因為技術創新是逼出來的。現在的成本推動型通脹,解決之道是技術創新和產業轉移。”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
家庭與企業管理
“我這么大的攤子,這么早就交班,算是開了個先例。霍英東、李嘉誠等好多人的交班都比我遲。做好交接班,是廣廈的最大戰略,是做百年廣廈的前提。和我差不多的創業者,想退休必須先把接班人找出來。其實,廣廈為交接班已經準備了近十年,樓明經過基層鍛煉現在基本合適了。一個決策者,一定要了解下面情況才能做出正確決策。樓明的逐漸成熟以及以王寶桐為首的新經營班子的成功搭建,也促使我下決心現在就交班,徹底交班。任命我為榮譽主席的那一天,我就立即從廣廈總部搬出,把辦公室讓給樓明,樓明也迅速把辦公室讓給王寶桐。我不留戀原來的位子,我一直在等成功交班這一天。我不贊同扶上馬、送一程的做法。當年誰扶我們?他要自己去跌兩跤,不需要天天來匯報,否則永遠不會成熟。最怕他總想到老爸在后面,一些他可以決策的事卻偷懶。”
——廣夏集團創始人樓忠福(去年底58歲時,他將董事會主席之位傳給長子樓明,廣夏年營收700多億元)
“其實對我們家里來說也好,就是對小孩的教育也好,家庭的管理,到公司的管理,我和張欣都倡導一種平等,互相磋商。我們看到,一個公司也好,一個組織也好,只要出現了獨裁,只有一個人說了算,覺得我的話永遠是對的,實際上是最容易犯錯誤的。要讓公司、組織能夠健康地發展,一定要敞開胸懷,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把自己的觀點、意見表達出來,這是最好的機制。可能有好多在獨裁的、家長式的管理機構工作過的人,到我們公司來就說,哎,怎么什么事情好像都沒人做主似的。實際上我們所有的事情都是通過大家的磋商,磋商過程中是不同背景的人,可能有財務、法律、市場、設計人員,就會把智慧匯集起來。這樣才是正確的辦法。”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回答和妻子、公司CEO張欣在公司管理中出現矛盾怎么辦
國企改革轉入國資改革
“國企改革的主導方向應當及時轉向尋找國有資產資本化的管理形式,使國有資產資本化,由國有國營轉向股份制……在決定國有資本進與退的時候,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發問‘在賺錢的行業為什么要退?’國有資本是有政府背景的特殊資源,如果把保值增值提到不恰當的高度,就會產生謬誤。結果是國有資本可能有很高增值率,但這是以不公平競爭和降低社會經濟效率為代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清泰
“如果政府一直將國有企業當做不受控制的第二財政,不受約束和監督的財力——這也是政府現在迷戀國有企業的一個主要的真實動機——國有企業就不可能有任何實質性的突破,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就無法解決……將國有企業的存量封存、凍結,國企盈利可先撥到公共資金里,專門做文化、科研、創新等方面的支持,留存一部分作為國有企業的風險儲備,對國有企業的控制變成資本上的運營,而不是對企業的運營。”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賀紹奇
“不要用你的目標要求孩子,不要誘導孩子走你想他們走的路。應該識別孩子的強項,發掘孩子的興趣,然后支持他們往這些方向發展。”
——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之父
“經過修正,除2009、2010年外,消費對GDP的貢獻都超過了投資,2011年最終消費對GDP貢獻為57%,明顯高于資本形成對GDP47%的貢獻。內需不足并非因為高儲蓄率。過去10多年來貨幣超發大部分變成了政府、企業和高收入群體的儲蓄,導致儲蓄率提高,該群體的高邊際投資傾向推升了準金融的實物投資品價格,而邊際消費傾向較高的中低收入群體的儲蓄率并不高,兩者導致內需不足,也成為通脹不顯著的原因。”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
“萬科現今已是世界最大的房地產公司,這個地位萬科和我都想保持,但這就延伸出一個疑問:是靠數量保持還是靠質量保持?如果要質量,就可能會降低速度,萬科也有可能從第一降到第二。但是,我可以告訴股東們,我的態度非常明確,質不過關,量只是過眼云煙,即使成第一了,也很快就會被后面的拉下去。所以,我們股東也要做好準備,當你覺得股票值得擁有的時候,你要考慮可能萬科為了質量會淪為老二老三。”
——萬科主席王石
“我個人對自驅力的理解和感悟可以總結為兩點,第一是要珍惜自己的工作機會,第二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只有你才是你自己的心理醫生。”
——海爾集團CEO張瑞敏
“職業經理人專業,或者可以用這句話來解釋,你是為解決問題而存在的……職業經理人應該把解決問題當做一種生活態度。我是做管理的,我非常喜歡我們博導說的一句話:管理是管理著生活。我們每天在生活,在做職業經理人,我們日常生活就是管理,所以把解決問題當做一種生活和態度。”
——TCL集團總裁薄連明
“我們紅星美凱龍一直在推廣,在打造學習型團隊,包括我自己,我原來是一個木匠,之前是初中生,我們公司在打造學習型組織是在1994年……我們經理人需要四個1/4,第一個1/4學習,花1/4的時間去選人才,選好自己的下屬,1/4做教練,1/4做重要工作。我覺得現在的職業經理人應該是四個1/4。這也是蘋果的喬布斯所說的話,四個1/4的理念。”
——紅星美凱龍家居集團董事長車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