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低調與神秘是大多數中國企業家的縮影,但在注意力經濟表現最為突出的“微博”領域,潘石屹、任志強們“另類”的高調已然成了企業的重磅武器,其層出不窮的亮相、語錄、自嘲、攻擊等都成了他們自身或是公司的重要得分點。
“領導來電讓我閉嘴,少發微博,這也許是好事,但少發不等于不發,謝謝各位的關注有些話還是要說的。”這就是任志強,犀利、不留情面。不過,他也會在侃侃而談大勢所趨的激揚文字間隙不忘溫情一把,透露自己跟女兒打電話會“告訴她,我愛她”。真情、率性的家常模式,換來了粉絲的熱切回應:“沒想到,你很可愛!”
在微博上與任志強“掐得歡”的是性格截然不同的潘石屹。潘石屹的“微博”其個性就是真實,“我說的話,都是我心里想的,不會迎合誰去說,這跟性格有關,跟有錢沒錢、長得好看不好看沒關系。我對所有的事情都有我自己的意見,不會隨波逐流。如果別人做什么,我也跟著做,就覺得沒出息。現在中國缺少原創的氛圍,缺少個性和創造力。應該把思想放開,個性也是很大的財富。”
不僅是如上二人,從企業家在微博的行事風格和發表的言論來看,他們發言的基本特點是豪爽、不拘小節、比較自我,不太重視別人的感受。比如,任志強發表了這么多快人快語的言論,他一定知道有很多人反對其觀點甚至對其個人非常反感、敵視,但他依然我行我素,言論不斷。
表面上看,是企業家們在有意無意地營銷自我,其實他們更“貪婪”的想法,是試圖從微博圈子里天南地北的互動中汲取中國社會眼下最新鮮生動的養分。潘石屹在他的一條微博里寫道,“我已經堅持六年,每周在網上與朋友們交流、磋商。發現這里蘊藏著巨大的智慧。”當企業家們通過微博這個赤裸裸的“江湖”,開始與上下游的企業客戶、普通消費者、廣大百姓大膽進行親密接觸時,在他們的頭腦中有著商人們固有的“貪婪邏輯”,即天生利用商業機會的優勢。很多時候企業家們自己都還未發現,盈利方式就已經產生了。
所以說,微博是企業家們塑造人脈和市場的另一個最佳場地。一個暗合潮流的企業家,應該就是永遠在路上、永遠在線、永遠試圖創新,試圖從微博這個圈子里,天南地北的互動中汲取社會最新鮮生動的養分。
不僅如此,“微博控”下的企業家們,個性其實蘊涵著浪漫的人文主義和寬厚的博愛情結,這種個性品質既有先天的氣質凝聚,也有在經濟創造過程中智慧修煉的升華。這種精神非常細節化地流注與充盈于企業的管理脈絡及整體構架之中,營造了企業獨有的文化氛圍。企業的生命也就在企業家個性的文化彌散中得到了生存與發展。
企業家的“微博”個性類型有很多款,有時候是本色出演,有時候只是其個性的某個方面,有時候只是為了匹配企業的管理理念,總之,基本原則是風格鮮明且給公眾留下點想象空間。這種個性形象一旦樹立起來,就成了企業整體運作鏈、傳播鏈中的一環,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需要不斷鞏固、不斷強化、口口相傳的無形資產。潘石屹的“嘮家常”,任志強的“放大炮”,馮侖的“曬思想”,無形之中都突出了個人與企業的傳播形象。
這種個人精神與企業管理的再結合,在微博上得到了更大的釋放空間。現代傳播學的認知平衡論認為,如果公眾對一個企業家有好感,對其公司的產品和服務也會相對有好感,反之亦然。精心設計企業家個性品牌實際上是輸出企業品牌的一種手段,畢竟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注意力能讓企業在獲取任何東西時都處于優先,這對企業家的表達、包裝、造勢本領都是相當大的挑戰。
所以說,微博似乎是企業家們塑造網絡人格的最佳場地,曬生活,互問候,撕去了千篇一律、正襟危坐的高貴西裝后,每個人都還罩著各色底衫。他們也會拼粉絲、拼評論、拼幽默,顯露的就是他們的真性情。
一個時代的企業家群體,本身就有著他們獨特的人生態度和時代使命。微世界,大智慧。“微博”展現的企業家精神,表明了這個特殊群體他們所具有的獨特個人素質、價值取向及思維模式的表達,是對企業家理性和非理性邏輯結構的一種超越,一種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