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對銀行暴利等熱點問題作出了明確回應?!秷蟾妗分赋觯骸?011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凈利潤1.25萬億元,同比增長39.2%。其中,商業銀行實現凈利潤1.04萬億元,同比增長36.3%。銀行利潤增長較快主要得益于宏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銀行業資產規模擴張,以及中間業務發展較為迅速和自身經營管理能力的提升。應該看到,2011年,中國銀行業凈息差約為2.8%,略高于上年水平,但低于2007年的2.9%和2008年的3%,處于國際中等水平,明顯低于其他‘金磚國家’,也低于美國、韓國,但高于日本、德國等國家?!?/p>
若按上述《報告》的說法,2011年國內銀行業的凈息差根本不高,銀行業利潤的大幅增長得益于宏觀經濟以及銀行資產規模擴張、業務發展和管理能力的提升。那么,社會上許多財經專業人士包括部分銀行高管(官)指出銀行業利潤率畸高的論點豈不都成了“歪理邪說”?事實又如何呢?
眾所周知的事實是,2011年國內銀行業凈利潤的80%來自于存貸款利息差。但這個“息差”并不是《報告》所說僅為2.8% 的“基準息差”,而是銀行在去年貸款業務中普遍實行的比“基準息差”高得多的息差——我在這里姑且把它稱為“市場息差”。雖然我國還沒有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利率市場化,其實利率已部分市場化(貸款利率只設下限、存款利率只設上限),銀行放貸時可在基準利率基礎上大幅上浮利率且不封頂。
2011年,國家通過多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并幾度加息來控制流動性,因而全年貸款規模僅新增15.8%,但商業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長卻高達36.3%。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在宏觀調控之年,企業資金面很緊張,銀行一般以基準利率吸收存款(也有少量利率較高的委托理財),而在給企業貸款時則普遍實行的是在基準貸款利率基礎上大幅上浮的“市場利率”(不是像往年那樣實行基準貸款利率甚至還有下?。?,對于缺乏資金價格談判實力的廣大民營企業尤其如此。很少有民營企業能以基準利率從銀行拿到貸款,利率上浮20%能拿到貸款就算很好了,很多民營企業是利率上浮30%、40%才能拿到貸款。
正是在去年這個國家大幅收緊流動性與企業貸款需求旺盛“相?!钡奶厥饽攴?,貸款成了緊缺資源,銀行對企業貸款利率的普遍大幅上浮,使其利潤增長率畸高,因此才有了引發社會關注銀行業暴利的“有名”論斷——有銀行家稱:“整個銀行業這些年數字確實非常靚麗,尤其像今年(2011年),整個企業的資金需求、企業經營壓力很大,中國銀行業一枝獨秀、利潤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一點‘為富不仁’的感覺,企業利潤那么低,銀行利潤那么高,所以我們有時候利潤太高了,有時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但是,我想談實體經濟依然是銀行的基礎,銀行如果健康發展,對經濟結構的優化、資源的迅速優化,以及整個資源在社會中間的效益最大化,我想是有其促進作用的,但是一旦整體的經濟系統性地出現風險以后,銀行想獨善其身也是不可能的。”
可見,央行的上述《報告》以“基準息差”替代“市場息差”來說明去年銀行業利潤增長非暴利,至少有“偷換概念”之嫌!難道不是嗎?
(作者系復旦大學證券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