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小銀行以其特有的生機與活力,活躍于經濟領域,總體上保持快速發展趨勢。不過,從去年初轟動全國的齊魯銀行票據大案到不久前的渤海銀行南京分行巨款案,中小銀行的治理能力也經受著市場質疑。
經過多年的金融體制改革,目前國內銀行在治理結構、經營理念、企業文化、產品優化、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必須承認中國金融業的商業化改革還遠沒有到位。尤其是我們的改革和變化,更多地表現在那些摸得著、看得見的“硬環境”上,而諸如理念、策略、品牌、機制等決定競爭力的“軟環境”尚待突破。中小銀行的發展進程無疑更凸顯上述短板。
由于歷史原因以及加強對地方金融機構控制的需要,中小商業銀行股權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手中。雖然一些中小銀行引進了國際資本,但是總體而言,目前銀行業的開放程度尚未形成對商業銀行治理結構改善的足夠壓力。且外資股東大多深陷金融危機,自身難保,對中小銀行投資更多側重財務盈利要求,改善治理結構的效果有限。
在這種股權結構下,地方政府作為中小銀行的出資人缺乏優化銀行治理結構的動力與壓力。地方政府難免會以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為出發點,扭曲商業銀行經營行為。同時,地方政府作為實際控制人,他們派出高級管理人員對銀行進行管理,這就使得管理層事實上擁有銀行的剩余控制權,形成內部人控制的治理結構。雖然商業銀行也會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模式組建董事會,但往往難以充分發揮銀行權力主體和經營決策主體的作用,淪為銀行的“橡皮圖章”。
商業銀行治理結構的完善是微觀經濟主體的自覺行為,但易受到金融整體生態的影響和制約。在2008年以來天量信貸的宏觀背景下,導致商業銀行將經營重點放在業務規模的擴張而不是治理結構的完善上。各家銀行業務模式趨同,主體業務集中在存貸市場,大部分利潤來自于存貸差,目標客戶普遍集中于大型國有企業、行業龍頭、上市公司等。治理結構優化對提升金融機構市場競爭力的作用并不明顯。中小金融機構本在競爭中就處于劣勢,治理結構的改善更容易被遺忘。
資產跟隨大躍進的后果就是治理結構錯配,風險隱患叢生。在經濟上行期,治理缺陷尚可以由業績規模粉飾,然而,在經濟下行期,若再對公司治理置之不理,抵御風險的關鍵環節也將隨之喪失。
如何持續改善公司治理結構,認清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而作出正確的市場定位,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中小銀行迫切需要深入探索和實踐。
優化股東結構,夯實治理基礎。全面否定地方政府對于中小銀行的控股地位缺乏充分依據,同時也不具備普遍操作性?,F實的選擇是以“增量改革”的方式改進股權結構,具體是通過引進特定戰略投資者繼而通過上市的方式來優化股東結構。新引進的戰略投資者應能為股份制銀行在風險管理、IT技術、業務拓展與創新等方面提供切實幫助的金融同業或是在業務上能帶來互補次效應的大中型企業。
進一步明細“三會一層” 職責權限邊界,使董事會更加關注風險管理并承擔最終責任。董事會應基于業務發展戰略確定風險管理總目標,確定并有效傳達風險偏好和風險容忍度以及各類風險的風險限額。同時,應進一步完善風險管理報告機制,確保董事會全面掌握銀行整體及各類風險狀況,及時識別、計量、檢測和控制各類風險。
完善溝通協調機制,實現管理信息在內部的有效溝通。暢通、有效的協調溝通機制是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全面掌握發展輪廓的重要保證。
完善組織制度體系,科學合理地成立專業委員會。中小銀行應根據自身組織特點及經營管理現狀來成立專業委員會,專業委員會的設立通?;谝韵乱罁禾岣邲Q策效率;彌補組織部門中職能的缺失;提高跨部門協作的有效性;強調組織中某項職能的重要性,例如風險管理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