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華為總裁任正非表示,華為將實施董事會領導下的輪值CEO制度,每人任期6個月。這種輪值CEO是由一個小團隊組成,他們的決策是集體做出的,這樣是為了規避意外風險帶來的公司運作的不確定性。
初看起來,這確實是一項大膽的制度設計,成功與否,還難下定論。筆者不敢妄斷該項制度能否成功,但潛在的風險不得不重視,也算起到一定的預警作用。
首先需要了解,CEO是做什么的,如何履行職責?
CEO,翻譯成中文是“首席執行官”。這里有兩個關鍵詞,一是“首席”;二是“執行”。前者意味著CEO要對他及其下屬的行為負有首要責任;后者則意味著CEO是董事會決策的執行者。然而,需要注意的是,CEO是董事會決策的執行者,并非意味著CEO是沒有獨立意志的被動的“聽話者”。果真如此,則這樣的CEO就不需要費盡心機選擇了,也不需要一個成熟的經理人市場了,聽話的人可以隨手拈來。
實際上,董事會的決策主要限于審查、審批財務目標,以及公司的主要戰略和發展規劃,而具體的日常經營決策則完全屬于CEO的權力范圍,相應地,CEO必須對他的日常經營決策負責。況且,董事會是會議體,它每年的會議次數是有限的,多則差不多每月一次,少則差不多一個季度一次,在董事會閉會期間,CEO在不違背董事會戰略決策的前提下,是有充分的自由裁量權的。也就是說,不僅董事會講求獨立性,CEO也講求獨立性。也只有獨立,CEO才能為他的行為負起責任來。
那么,輪值CEO制度將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按照任正非的設計,輪值CEO是集體決策,每人任期6個月。眾所周知,一項決策的制定、執行和產生效果是需要一個較長周期的,對大多數決策(即使是日常決策)來說,短短的6個月是不可能完成這個周期的,在這種情況下,誰對一項失敗的決策負責?是現任CEO,還是曾經的CEO,抑或是這個集體?如果是現任CEO,他會說,這項決策不是他負責制定的,他不應承擔責任,即使承擔責任,也不是主要責任。如果是曾經的CEO,他會說,盡管當初這項決策是他負責制定的,但后來他卸任了,他已不能保證這項決策按照他當初的意志完整地貫徹下去,因此他也不應該承擔主要責任,甚至不應該承擔責任。如果是集體承擔責任,那對個人的影響就不會太大,就難以調動起每一個人科學決策的積極性。可見,誰對決策負責將是輪值CEO制度的一道難邁的坎。如果這道坎邁不過去,那就不僅不會降低公司運作的不確定性,相反,可能會加大公司運作的不確定性。
任正非的“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輪值制度”是否成立?其實,從真正意義上的董事會與CEO的關系看,不管是“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輪值制度”,還是“董事會‘領導下’的CEO制度”,都是不成立的,換句話說,董事會領導CEO是偽命題。
從公司治理的本質看,董事會和CEO之間是契約關系,不是領導關系。按照美國商業圓桌會議(The Business Roundtable)對董事會職責的描述,公司的CEO要對董事會負責。一方面,董事會負責挑選、定期評估和更換CEO,決定其報酬;另一方面,董事會要為CEO提供建議與咨詢。CEO對董事會負責,并非意味著董事會要領導CEO,二者是建立在契約基礎上的委托-代理關系。董事會從經理人市場上選聘高能力的CEO,而高能力的CEO是有談判能力的。具體說,董事會聘請一位高能力的CEO,就必須支付與CEO高能力相對應的高薪酬。在這里,雙方體現的是討價還價關系,而討價還價是基于契約原則,不是基于領導原則,領導的原則是服從。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美國商業圓桌會議強調董事會對CEO是提供建議和咨詢(針對的是日常經營決策),而不是領導或指揮。董事會對CEO日常經營的建議和咨詢,CEO可以聽,也可以不聽;但如果是領導關系,CEO就必須聽,但這卻背離了CEO的權利(尤其是自由裁量權)。在CEO權利無法保障的情況下,CEO如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董事會又如何使CEO負起責任來?
總之,輪值CEO制度可以嘗試。但在責任難以厘清、又強調董事會對CEO具有領導關系的情況下,輪值CEO制度需要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