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CEO輪值與傳統CEO制度在授權合理性、權責范圍、決策機制、沖突解決方案、考核與激勵機制等上都有較大的差異,CEO輪值會給企業的管理和風險控制帶來較大的挑戰。
企業治理結構改變
首先我們要厘清,華為缺的是接班人 ,還是一整套接班人保障方案?國內大多數企業發展于改革開放以后,在接班人事件上都還沒有歷史經驗,企業領軍人在執掌企業20多年后,都第一次面臨著尋找合適接班人的問題。而中國企業缺失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合適的接班人,更是一整套接班人選拔體系。華為的CEO輪崗制顯然已經認識到了,發展和成敗不能夠全然依靠一個人的智慧,更需要做的是制定出一整套接班人選拔和培養方案,以實現領導者有效更替和企業的長期穩健發展。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董事會管理下的CEO責任制是對一般企業普遍適用的一種穩定企業治理結構,在股東大會、監事會的監督管理之下,CEO能夠較好地把控企業的發展、制定企業發展的重大決策。從治理的角度來說,輪值CEO使華為的治理結構一直處于一種不穩定狀態,最高決策者的不穩定性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發展和運行效率,給華為的快速穩健發展帶來了潛在的治理結構風險。
同時,治理結構中的權責定位清晰與否、制衡機制的有無也影響著企業的發展。華為的輪值CEO并不直接掌握企業重大事件決策權,他需要與董事會成員共同商議制定決策。輪值CEO是一種由董事會授予的頭銜,并不直接決定企業生殺大權,實際控制權仍舊掌握在企業董事會手中,甚至是由董事會投票決策。董事會直接參與企業實際運行和CEO實際缺失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企業治理結構,如果問題不能得到妥善的解決,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發展方向和運營績效。
管理方式的根本改變
華為CEO輪值制度的一大特點就是運用群體智慧,那么,團隊CEO就一定比個人CEO更加智慧嗎?由董事會管理下的CEO責任制對于企業是一種普適制度,華為的CEO由董事會成員輪值擔任,重大決策均有董事會與輪值CEO共同協商而來,同時卸任后的CEO并不會離開決策層,而會繼續在董事會發揮自己的能力。團隊共同決策往往使得決策風險分散、風險共擔,即決策失敗風險不會由一人單獨承擔,加之權責往往不夠分明,所以群體決策更加容易走入兩個極端,更加謹慎或者更加冒險。從另一方面來講,CEO輪值中的共同決策反而造成了華為“真正的CEO缺失”, CEO輪值更像是董事會內部的機制權衡,是董事會成員輪番登場的一個名目,多個CEO等于沒有CEO,華為仍舊是在任正非領導下的董事會下發展與前進,當值CEO受限于群體決策而難以在任職的半年期內有所作為。
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說,輪值CEO與實際CEO在授權合理性、權責范圍、決策機制、沖突解決方案上都有著根本的不同,這也就決定了輪值前后的企業管理方式會有很大的轉變,尤其以方案持續推進最為明顯。
企業的戰略等重大事件及其決策和執行的時間跨度都是超越半年的,而每位輪值CEO當值期間會努力推進其支持的重大決策,當值的半年時間無疑是不能完全推進其主導方案的,這就會使得重大事件的持續跟蹤存在較大差異。主導方案的難以持續推進,和與此同時進行的持續糾偏,會使得方案在當值期間不斷被推行與當值期后的不斷被糾偏、被擱淺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即使是最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也很難派上用場。
難以避免的多方匯報
華為的輪值CEO制度中,董事會直接參與企業運行管理,與當值CEO一起共同進行企業重大事件決策,共同商議其解決方案。輪值CEO制度中的決策機制、沖突解決方案上與傳統企業有著明顯的不同,由董事會和CEO共同實行企業決策權,其中多方匯報是最難以避免的。企業經營管理者必須同時向董事會和企業CEO進行匯報,多方匯報和最后決策機制的不確定性都會給企業管控帶來較大風險。
任何一家企業都需要一名真正的統帥、一位穩定的指揮官,華為也不例外。華為的CEO輪值制度一方面是為了選拔接班人的實驗班,另一方面也是在接班人不確定情況下,發揮群體智慧以決定企業發展方向的一種選擇。但總有一天,華為會選拔和培養出其合適的CEO人選,屆時任正非會正式退出華為的管理決策層,同時CEO輪值制度也將退出華為的舞臺,成為一段華為獨特的管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