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詩人海涅說過一句經典的話:金錢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上帝,而羅斯柴爾德則是它的先知。這就是羅斯柴爾德家族。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傳奇始于18世紀的歐洲大陸。家族創始人梅耶?羅斯柴爾德13歲就開始當銀行學徒,白手起家,借威廉王子之力,一步一步將羅斯柴爾德家族打造為法蘭克福最富有的猶太家族之一。他不僅自己極具金融天賦,更是精于家庭教育與財富傳承,五個兒子都各有所長,分別在法蘭克福、維也納、那不勒斯、巴黎和倫敦扎根,為家族建立起了金融網絡。其中,在倫敦立業的內森正是如今羅斯柴爾德家族第七代掌門人伊夫林?羅斯柴爾德爵士的曾曾祖父。
伴隨著為威靈頓的軍隊提供資金、前往非洲淘金、開發蘇伊士運河、資助修建鐵路、開發石油資源,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產業不斷興盛,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金融集團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歷史的發展。由于支持過威靈頓公爵,甚至造就了巴西獨立,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建立金融帝國的同時也不斷擴大自身的政治影響力。
不得不說,在歷經250多年的滄桑風雨、朝代更迭后,羅斯柴爾德家族依然顯赫而低調地在全球金融業中扮演沉默的幕后推手。如今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已經傳承至第七代——伊夫林?羅斯柴爾德爵士手中。長盛不衰的現實令“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在這個家族面前顯得虛軟。
在伊夫林看來,家族事業的最大挑戰在于第一代的創業者如何把基業傳給下一代。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是關鍵因素——正是他們,作為榜樣,為下一代設立了行為準則和志向。當然,如果子女確實對金融不感興趣,那么也不要勉強;這時可以引進家族外的成員,但要保證依然是家族在決定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羅斯柴爾德家族似乎比較幸運,雖然并非每個子女都對繼承家業感興趣,但每當家族需要時,總會有人站出來承擔起重責。
伊夫林還認為,家族企業是一個社群,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是用情感維系的,因此,應該明白自己是家族社群中的一員,要盡力幫助身邊的人。同時,還要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這一點最為重要。
猶記得羅斯柴爾德家族有一句格言:Concordia,Integritas,Industria(拉丁語:團結,正直,勤奮),這或許就是該家族基業長青的基礎所在。畢竟,如果每一名家族成員都能依循此信條,那么,財富的傳承似乎就沒有那么困難了。
家族企業,在羅斯柴爾德看來就是所有權集中于某個家族的企業。這類企業在如今的全球經濟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是經濟增長中不可忽視的推動力量。2010年全球范圍內,家族企業創造了約63%的GDP,按照2010年全球GDP共計 63萬億美元來計算,那么,家族企業的產值就高達近40萬億美元。在美國商界,家族企業幾乎占了所有企業的90%,60%的上市公司都受到家族企業的控制。所以,在美國,64%的GDP是由家族企業創造的。美國的私人企業總體表現比公有企業好,這是因為家族產業會更注重聲譽,且會更關注長期利益。
在中國的經濟增長過程中,私營企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從2000年到2009年,私營企業數量的平均增長速度達到了3%。2011年中國4300萬企業中有70%為私有制企業。中國的家族企業正在崛起。
伊夫林的夫人琳女士指出,由于經濟和政治體制的差別,歐美家族企業的經驗和教訓在中國的經濟環境下,也許并不一定能夠為中國的家族企業提供很好的借鑒,不過,家族企業在發展中總有一些相似的痼疾和通病。
首先,最大的問題是家族產業的傳承和發展,即如何培養和選擇合適的繼承人。據美國的統計數據,從1910年到2010年,67%的家族企業從第一代傳到第二代手中,50%能夠從第二代傳到第三代,但是到第四代能存活的不過5%。
其次,如何避免下一代不思進取、安于現狀。這往往需要告誡孩子,生活不是為了金錢,而是為了夢想。琳女士表示,在羅斯柴爾德,家庭成員會經常聚到一起,交流工作經驗與思想,并不斷對孩子的想法進行雕琢。
再次,如何在將商業價值居于首位的同時,梳理好家庭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做出對企業發展最正確的決定。股東的價值和雇員的利益都是家族在做決定時會考慮的要素。
最后,家族企業的成功與家族對社會的回饋成正比。企業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為社會造福,因此家族企業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那些能成功延續百年的家族往往都享譽慈善界。
建立家族產業的必要條件是工業化,而中國直到近代才完成現代工業化的演變,因此之前一直沒有家族式貴賈。不過,雖然在目前中國的經濟環境下,家族企業的社會經濟作用還無法得到很好的體現但是從全球和美國的經驗來看,未來其必將會成為中國經濟當之無愧的重要引擎。
(博倫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