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復雜多變的商業環境中,公司和組織的成敗往往在于它們整合資源的能力。如何創造一個整體,使其價值大于各部分的簡單拼湊,最為關鍵。個體之間相互依賴性的增強,導致對于團隊的合作和交流的需求與日俱增。因此,形成團隊進行合作成了組織抓住機遇,推進內部發展的核心能力。
球隊、樂團之類的團隊都是固定的、靜態的個體組合,就像過去的很多公司團隊一樣,他們在同樣的地點一起工作,在實踐中不斷磨合;成員們學習著如何相處,逐漸信任和了解彼此。很多組織理論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解釋如何設計和管理這種靜態團隊的。
哈佛心理學家、杰出的團隊績效學者Richard Hackman認為團隊結構決定團隊績效。根據這一很具影響力的觀點,精心設計的團隊應該有明確的目標、益于團隊合作的任務分配、具備恰當技能和經驗的團隊成員、充足的資源以及相應的培訓。這一理論關注和解釋了設計完善的團隊如何在已經界定好的邊界內運作,以獲得良好的表現。而麻省理工的教授Deborah Ancona則研究了團隊成員如何與外部互動,來影響團隊表現。這兩種觀點在靜態團隊的有效設計和管理方面都極具指導意義。
不過,這些前期的研究都將團隊定義為一個名詞,認為團隊是設定好的、固定的一群人,他們在一起為了共同目標奮斗。但是,如果團隊處于不斷地成立和解散之中呢?事實上,大多數公司項目團隊根本沒有互相磨合的奢侈時光。往往在融合得很好之前,團隊就又解散了,成員們又匆匆奔赴下一個新項目——完全是一種忙碌的應需模式。舉例來說,應急服務部門的每一個班次,成員都會改變;應對不同案子和客戶時,整個團隊都會重組。
那么,如何在缺乏頻繁合作(如那些靜態團隊)的情況下,實現通力合作呢?
答案就在于把團隊看作一個動詞,合作——teaming。合作是動態的,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團隊合作過程中的心態和實踐,而非設計與結構。合作是團隊的動態形式,主要涉及在缺乏穩定團隊結構的背景下進行協調與合作。經理人應該將團隊視為一個動詞;在認知到團隊構成會在任何時間改變的前提下,于項目的進行過程中,不斷推動團隊的建設。
快速變換的工作環境要求員工們知道如何快速融入團隊,隨時隨地進入角色,與其他成員進行協同。這種合作依然需要老式的團隊合作技巧,諸如互相依賴,建立起信任感,知道怎樣合作等。但是,由于通常沒有時間去分享過去的經歷或者通過共同工作來營造熟悉感,所以往往需要鍛煉在短時間內分享知識的能力,要能快速而清晰地問好問題;要做好細微調整,使得不同的技能和知識能夠及時地融入產品與服務。合作,既需要感性的技巧,又需要理性的思維。合作的目的在于促進知識和專門技巧的擴散,使得組織及其客戶獲取價值。
管理者為何應該關注合作?答案很簡單:合作是組織學習力的發動機?,F在,大家都知道組織需要不斷學習如何在持續變動的世界中生存。但是,組織該如何學習卻沒多少人明白。組織是復雜的實體,很多組織都遍及全球,常常包容多元的專業知識,參與著各式各樣的活動。對于這樣復雜的實體,學習意味著什么呢?組織無法像一個人那般學習,組織內的個體們即便不斷學習,也不一定能夠改變組織的產品和服務。事實上,組織的學習就在于團隊合作,因為提供給客戶的服務和產品是通過相互依賴的人與流程完成的。那些事關公司創新的重要學習活動一定離不開那些小規模的、專注于某一事項的團隊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