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茶企面臨從自然增長向“戰略增長”轉變的分岔口時,其面臨著有類無品、有牌無品和有禮無品三大行業困境,而茶產品本身正是品類、品牌、禮品三者的交集。
今天的中國茶企正在面臨從自然增長向“戰略增長”轉變的分岔口。中國茶的真正問題是什么?這個問題實際上解答了中國茶企在現有的商業模式或市場策略下,為什么不可能誕生超級品牌。中國茶的問題聚焦在三個“消費關鍵點”上,也是中國茶的三個行業困境:有類無品、有牌無品、有禮無品。
有類無品
什么是“有類無品”?不是有品類無品牌的問題,而是有品類無產品。即當我們說喝某品類茶的時候,每個消費者腦子里浮現出的茶產品都是不一樣的。
中國茶這個大品類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與日本茶、立頓茶相區隔的一個茶的大品類。日本茶及其茶道雖然源自中國,但茶道的核心是日式抹茶,即將茶葉研磨粉碎之后的品飲方法,立頓茶起源于英式下午茶,以紅茶及其各式花色調配茶為主,中國茶則講究產地、原葉、原泡,色香味形融為一體的品飲方式。三類茶品飲方式的不同,顯示了三種茶品類的本質差異,這種差異所針對的消費者利益及體驗(即驅動力)是完全不同的,也意味著這三類茶營銷模式必然不同。
第二層含義是中國茶大類下由近千種地方性小品類構成,具備較高知名度的茶品類有300種之多,這是中國茶文化的基本屬性,也是茶作為凝聚天地水氣之靈物的本質屬性,怎么能參照立頓模式去輕易否定呢?這是中國茶文化之根,不是中國茶的問題,恰恰是中國茶的優點所在。
為什么會出現有類無品?原因有二:一是缺乏強勢的(高銷量份額)品類細分產品品牌,即高認知度的明星產品;二是每個品類里沒有形成口味、品級、價格、包裝等元素都穩定的代表性產品。
消費者只能選擇喜歡的品類,如黃山毛峰、西湖龍井、君山銀針、信陽毛尖等,不僅僅是他們真的只偏好某一種茶,而是沒有選擇的機會以及選擇的成本或風險很高,所以造成消費者喝茶的“品類地方化”現象。對此問題缺乏認識,說明對中國茶的產區、品類、消費特點都缺乏足夠的了解。在任何一個細分品類里,沒有一個標桿性的、占據高市場份額的產品品牌,也沒有可以代表品類的標桿產品,消費者還能怎么選擇?只能出現選品類不選品牌(即品牌對應的產品)的消費與市場局面。
能不能出現一個品類代表性的品牌呢?答案是:能。但要靠產品在細分品類里的市場份額,而不是靠所謂的品類定位。沒有市場份額,企業自己的品類定位有什么用?在任何一個中國茶的細分品類里,無論綠茶,或是紅茶、普洱茶,甚至白茶、黑茶這些小茶種,只有一個品牌是不可能的。在這種多企業、多品牌競爭的格局下,靠一個品類定位(某種傳播說辭)就成了品牌,未免太浪漫了。
靠搶先占位式吆喝是否能建立品牌在品類市場中的“心智地位”呢?如果還是有牌無品式經營,這樣的“搶先”策略并不會有多大的收效。
有牌無品
什么是“有牌無品”?把聚光燈集中在前100家中等規模茶企身上,會發現茶企的品牌意識已經很強:精心設計的品牌LOGO、大牌明星做代言人、品牌連鎖專賣店等。但消費的茶客不難發現,去這些茶企門店,同一品牌下每年的產品都不同,包裝在不斷變換,同一價格的茶品級、品味也不同。
在這種產品狀態下,品牌知名度再高,對產品銷售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市場還沒妨礙企業銷售,茶企產品自身卻變成了消費者選擇的障礙,尤其是購買過程的復雜化。消費者要通過復雜的現場品嘗過程,才能確定究竟買什么產品,這是目前茶企在銷售模式上存在的普遍問題。竹葉青茶部分解決了這個問題,其用靜心、品味、論道等區隔產品等級,取消了散茶,也成為茶葉品牌專賣店的通常做法。但終究還是有其形而無其神:一是茶企普遍有通過包裝(如單包克重、單盒數量等)不斷漲價的經營習慣;二是茶企不能堅持在同一包裝、同一價格上的產品等級統一,消費者每年都要重新選擇或尋找自己喜歡的那個口味產品。
茶企產品的復雜化給漲價提供了方便,卻將消費者的選擇過程復雜化。從營銷角度上看,這造成了客戶流失以及客戶維持成本的增加。品牌知名度高,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產品穩定性低,意味著投資做品牌的營銷費用里賺吆喝比賺銷量的成分多。
通過“大明星、大廣告”的方式只會賠錢賺面子,在央視亮相的茶葉廣告,大都露個臉就收攤,廣告拉動不了多少銷量。消費者可以受廣告(媒體、代言人等)影響優先選擇品牌,但他們掏錢購買的是產品,品牌與產品之間的斷層,只會讓做品牌變成做知名度,而不是做銷量。
有禮無品
品類之路難走,是否可以采用“使用用途”路線如禮品化殺出一條血路呢?從現有茶企的實際做法看,多是將禮品訴求作為提升品牌形象或檔次的廣告說辭,而不是真正的禮品化戰略,有禮無品是中國茶企的第三個困境所在。
什么是“有禮無品”?茶葉消費是中國人交際禮品的重要選項,禮品消費是茶葉銷售的主要渠道之一,眾多小茶行就是靠維護幾十個“機構老主顧”獲取豐厚利潤的,但真正成為禮品符號的茶葉產品(及品牌)一個也沒有。
所有的茶葉都在做禮盒包裝,都在訴求送禮。天福茗茶也好、八馬茶葉也好、徽府茶行也好,不是茶企宣稱定位在禮品就能變成“禮品符號”的——企業要占住這個定位,不要說獨霸,即使形成“品牌與品類對位”心智關聯,要花多少“心智的成本”?定位禮品的茶品牌如何從上萬家都宣稱做禮品茶的品牌里跳出來?靠明星代言、央視砸廣告可以搶先占位嗎?如果產品沒有禮品化,僅靠品牌的禮品訴求,一樣不會有真正的效果。
能否出現定位禮品的茶葉品牌呢?所謂禮品化,即品牌及產品的專業化,意味著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不是一個廣告訴求那么簡單,不僅需要“舍棄”很多傳統的茶葉產品,而且對茶企的運營能力要求也很高。史玉柱的黃金酒可以定位在送禮產品上,中國還有哪個酒廠可以這樣做呢?
產品及品牌的禮品化,要求品牌及產品與特定的禮品符號之間要形成的“單一對應”關系,中國禮品的特點是“禮分檔次”(等級),送給什么人禮,價值等級是不能亂的,這是中國式禮尚往來的核心與常識。絕大部分生產商品牌、渠道品牌、產品品牌都不具備這種單一對位性:如果一個品牌符號下涵蓋各種價格檔次的產品,這個產品顯然不具備禮品符號的基本特性。品牌的禮品定位,不過是一個提升產品形象的廣告說辭,不是“禮品化”的品牌及產品戰略定位。
每當看到業內人士說我們的茶產品很好,只是實力、資本、品牌弱的話時,表明說這類話的人根本沒有搞明白中國茶市場與消費的問題所在。一個資源(茶園基地)不缺、品牌血統(悠久歷史)不缺、消費人群及消費習慣不缺甚至背景不缺(國字號企業)、資本不缺的行業,卻沒有一家企業做成規模化品牌,缺的一定是市場的關鍵要素——產品,即企業沒有解決產品與消費者的溝通代碼問題。
品類、品牌、禮品的交集是什么?是茶產品本身。本固才能根深,根深才能葉茂。產品力不再造,茶企的品牌戰略就是無源之水,必然行之不遠。
(史賢龍:上海博納睿成營銷管理咨詢公司董事長)
(編輯:王 放 fangwen118@126.com)
消費者只能選擇喜歡的品類,不僅是因為他們真的只偏好某一種茶,而是沒有選擇的機會以及選擇的成本或風險很高,所以造成消費者喝茶的“品類地方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