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延展不能“跑題”
近日,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萊維·達爾經研究指出,消費者是否愿意接受品牌延伸主要取決于兩大因素:1. 源品牌的質量。2. 源品牌與新品類的契合度。他建議營銷者把延伸產品放到綜合貨架中,或者在專賣店內做一些品牌排名比較。因為一旦將商品單獨陳列,消費者的注意力就會更多地放在延伸產品與源品牌的契合度上,而品牌質量不再有優勢,即使源品牌很好,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也不大。雖然延伸產品未必一定要和源品牌那么契合,但至少不能相差得太離譜。如果是星巴克要售賣小型貨車,或者奔馳開發拿鐵咖啡,這就有點太瘋狂了。另外,不要無節制地使用源品牌。也許你的品牌效應很強,就算你開發出八竿子打不著的新產品消費者也會買賬。但是記住:如果你經常這么做,最終你會沖淡品牌價值,得不償失。
產品升級如何推廣
升級產品是好事,可是你確定你的客戶也喜歡這些變化嗎?對此,37signals軟件公司創始人杰森·弗萊德指出,很多事情并不像看起來那么簡單,當人們面對新事物時,需要一點時間來適應和接受。讓那些養成固有習慣的用戶立刻轉向新產品并不合適,甚至會引起他們的不快。企業應該先讓老用戶免費試用,而不是一上來就大張旗鼓地推廣,等他們漸漸適應了新的操作方式,自然會決定換還是不換。因此,企業在對產品設計、操作方式和配置進行升級或者改動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在期待新產品的同時,用戶也已經養成了固有的習慣。企業要尊重這些習慣,慢慢引導他們對新產品的興趣。
內疚感預示領導潛質
當我們想到典型的領導時,大部分人腦海中浮現的是善于交際和樂觀向上的形象。但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教授弗朗西斯·弗林經研究指出,透過人們對錯誤的反應方式,可以獲知“他們會成為誰”。他指出,易有內疚傾向的人往往對他人持有強烈的責任感,并且這種責任感使他人將之視為領導者。面對錯誤或難題有許多種反應方式,包括埋怨他人和責備自己。但是最具建設性的方式,同時也被視作領導能力標志之一的是足夠內疚到要去解決難題。當我們思考領導者需要哪種特質具備時,往往是關注哪方面做得好。但是我們知道人會犯錯、有錯要改,所以觀察他們對錯誤作出何種反應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那正是“他們是誰”的線索。
普通商品亦可象征身份
通常人們提及象征身份的物品時,往往想到名貴珠寶、奢侈品以及汽車,身份往往與昂貴、獨特以及稀缺性相關。近期,凱洛格商學院教授亞當·加林斯基的研究顯示:尋常物品也可預示高級身份,商家可以據此來擴大銷售量。如果我們想要改變消費者的習慣,可以通過改變他們對身份的聯想來實現。在20世紀40年代,抽煙是身份的象征,然而現在抽煙不再是身份的象征,你可以通過改變行為所代表身份的高低來改變人們抽煙的行為。他指出,身份的追求不僅限于奢侈品,還可以是某種稀少且難以獲得的物品。所以可以想象普通商品也擁有很大的影響力,如果我們能扭轉消費者先前的聯想或者他們在這些情境下的行為,那么商家就可以在這些方面有所作為。
關注顧客的真正含義
近日,雅虎前副總裁賽斯·高丁指出,在很多銷售人員的認識中,關注顧客只是完成業績的一種營銷手段。經濟學家告訴我們,關注顧客可以提高客戶黏性、收益率和品牌價值。但這些都是次要的,甚至與真正目標背道而馳。賽斯認為,關注像指南針一樣給你指明了方向,它最重要的作用是,告訴你為什么要做你正在做的事情。因為沒有什么比熟知業務的核心基礎、不斷尋找業務存在的理由更應該被奉為圭臬的事了。如果你希望知道產品,如果你希望知道產品目標客戶和真正關心產品的人的所思所想,你唯一的機會就是再對他們多些關注。
產品的五大社交要素
近日,社交化電子商務平臺Shopigniter公司首席執行官馬特·坎普頓指出,最有創意的品牌會將產品形象人格化,并讓產品的社交媒體具備下列特征:1.簡單。網絡消費行為以快速決斷并且容易跟風為特點。型號復雜的系列產品很難在網上形成很大影響,那些有著各種不同顏色、型號和價格的商品很少被分享或者關注。2.有情感。情感化的產品體驗更有可能在網絡上受到追捧。社交產品應該具有令人過目不忘的鮮明特點和良好的產品體驗。3.漂亮。分享是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而用好看的圖片比用文字表達來得更為直接。4.有價值。從字面意義上看,“有價值”意味著具有某種用處。不管是給3歲小孩玩的30美元的樂高玩具,還是1200美元的SONOS音響系統,其價值都在于“有用”,而不是折扣。5.個性化。在社交媒體上受到追捧的產品大都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傳奇故事。
持續不減的消費熱情
中國人是許多零售商眼中的“救世主”。不過,隨著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中國人的消費熱情是否會減退?近期,INSEAD商學院教授邁克爾·威特對此指出,即使國內生產總值的整體增長勢頭緩慢下降,中國總體消費水平預計也將保持11%的年增長率。那么,國內品牌和國際品牌誰將占上風?他指出, 雖然一系列的中國食品污染丑聞使得外國食品公司、保健品和嬰兒用品公司在中國占盡上風,但是中國也有許多質量非常棒的產品。中國做得還不夠的地方在于價值鏈整合,即研發、設計、制造、品牌、營銷、物流和分銷等整個價值鏈的整合。因此,真正的挑戰在于管理能力,而非制造能力。中國龐大的消費動力必將推動價值鏈的改進。了解消費者迅速變化的需求,將是企業在中國獲得成功的必經之路。
掘金供應鏈
近日,學者卡洛斯·科登指出,在增長停滯甚至萎縮的市場中,與其讓銷售收入增加10%,不如使供應鏈成本降低10%,因為這樣做不僅投入更少,而且回報更高。為此,企業需要轉變自己的觀念。首先,企業應該從市場導向轉變為客戶和供應導向。企業如果能夠提高供應鏈效率,充分挖掘供應網絡的創新潛力,就完全有可能實現更多的利潤。其次,企業應該從內部創新走向“開放式”創新。在后金融危機環境中,傾聽供應商的聲音至關重要,因為企業能夠從供應鏈中獲得洞見和創新。企業往往只想著壓低供應商的價格。但實際上,企業應該去擁抱供應商。如果企業把供應商當做創新伙伴,而不是迫使它們削減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那么企業就會收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