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耐克、阿迪達斯等跨國運動巨頭在中國市場的逐步滲透,留給“李寧們”的生存空間也將越來越小。度過了十年黃金期,本土體育用品品牌之間該如何進行有效競爭?又該怎樣應對國際大牌的沖擊?
2012年2月,李寧宣布裁員,決定以刮骨療傷的方式調整運營節奏。與此同時,今年3月30日李寧公司發布的年報顯示: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89.29億元,較上年減少近5億元,凈利潤同比大降65.2%。從2010年開始,李寧就開始推出品牌重塑計劃,兩年后的今天,李寧依然深陷轉型的泥淖之中。
對于安踏、匹克、特步、361°這樣的企業來說,土生土長的創業基因讓它們在中國市場如魚得水,也同樣讓它們如履薄冰。在經歷“黃金十年”每年30%至50%的高增長后,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的增速開始放緩,企業高庫存、凈利潤下降、品牌同質化的陰影越發濃重,而與此同時耐克和阿迪達斯開始在中國市場下沉渠道。
《銷售與市場》:您認為李寧目前的處境和它的品牌定位以及多品牌戰略有什么關系?
勞拉·里斯:李寧目前的處境和它的品牌定位,特別是多品牌戰略當然是有關系的。對占據市場主導份額的領先者來說,多品牌戰略是個好主意。舉個例子,在美國市場,豐田的多品牌戰略就非常成功。目前豐田有四個汽車品牌:豐田(基礎品牌)、雷克薩斯(高端品牌)、普銳斯(混合動力品牌)、塞恩(針對年輕人的低價品牌),但很重要的一點不能忽略——1957年,豐田進入美國市場時只有一個品牌,之后等待了32年才推出第二個品牌(雷克薩斯),那一年是1989年,當年豐田是美國銷量最大的進口汽車品牌,達到929051臺。
在推出第二品牌之前,首先要確保核心品牌已經主導了市場,而這恰恰是李寧違背的營銷準則。去年,李寧和安踏的銷售額基本持平,收入均為89億元人民幣。糟糕的是,李寧的收入來自四個品牌(李寧、樂途、艾高、新動),而安踏的絕大多數收入很可能就來自安踏一個品牌。再來看一下兩個品牌的凈利潤率:李寧的凈利潤率(6.4%)大約只有安踏(19.1%)的三分之一。
一個品牌是否強大,最好的詮釋并非其銷售額,而是凈利潤率。當你擁有一個強大品牌時,你可以以高價出售產品;當你的品牌虛弱時,你不得不降低售價以達成銷售目標,但是這么做會降低凈利潤率。
《銷售與市場》:在經歷“黃金十年”后,中國本土體育用品行業的高庫存問題尤為突出,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
勞拉·里斯:在“黃金十年”期間,行業增長迅速,企業大都認為可以持續增長,因此,它們增加庫存以適應它們認為未來可能持續走高的銷量。如果銷量沒有增加,這些企業也會繼續堅持高庫存。
說到庫存的問題,單一品牌的公司比李寧這樣的多品牌公司更容易富足。一個公司擁有的品牌越多,它需要儲備以應對未來銷量的庫存就越高,這在服裝和體育用品公司尤其如此。
《銷售與市場》:在市場疲軟與競爭白熱化狀態下,中國體育用品品牌之間如何展開有效競爭?
勞拉·里斯:精準聚焦。一個品牌需要有所代表,當然,最好的代表性就是“領導者”,這一品牌屬性造就了耐克、可口可樂、IBM、麥當勞和KFC等非常強大的品牌。在消費者的心智認知中,一個領先品牌一定比其競爭對手品牌更好,因為“最好的產品才能贏得市場”。這可能并非事實,卻是人們固有的認知。
失去在中國市場的領先地位,對李寧而言是個嚴重的問題,同時也削弱了李寧建立一個強大的全球品牌的能力。對一個中國體育用品品牌來說,走向全球的最好戰略就是強調其在中國市場上的領先地位(總體來說,就是做“中國市場的領導者”)。
《銷售與市場》:當耐克、阿迪達斯等跨國運動巨頭開始推出中低價位產品、實施渠道下沉策略時,中國本土體育用品品牌該怎樣應對國際大牌的沖擊?
艾·里斯:耐克、阿迪達斯會成為李寧和其他中國體育用品品牌的大問題。耐克和阿迪達斯在中國市場上的表現都很不錯,2010年,耐克在中國的銷售額達到118億元人民幣,阿迪達斯的銷售額達到了86億元人民幣,盡管這些數據還包括在臺灣的銷售額。這兩個公司中,耐克的戰略更好一些,通過其去年10.2%的凈利潤率就可以反映出來。相比之下,阿迪達斯的凈利潤率為5%。
耐克也有一些副品牌,但公司主要還是聚焦于耐克品牌。阿迪達斯則不同,2005年,阿迪達斯收購了銳步,現在公司擁有兩個主要品牌。盡管規模比耐克小,阿迪達斯還是把資源分攤到了兩個品牌上,而耐克則聚焦于單一品牌。這兩大因素(耐克的大規模和單一品牌聚焦戰略)就是耐克凈利潤率兩倍于阿迪達斯的重要原因。
李寧在未來應該做些什么?首先,它應該將所有的營銷資源集中到李寧品牌上,沒有必要砍掉其他三個品牌,但不應使它們分占公司核心品牌的資源;其次,李寧需要代表某個特性,也就是說,將李寧運動鞋的某個可以傳播的特定屬性推向市場(鞋子是體育用品品牌的關鍵產品,服裝和其他產品僅僅是“配件”)。
例如,銳步最近剛剛推出一款“曲線”幾何學跑鞋,可以幫助運動員減少肌肉疲勞。然而,我們并不建議李寧也去拷貝這一產品特性,李寧需要研發出類似的但唯有李寧品牌獨有的特性。蘋果公司推出第一款“觸屏”智能手機iPhone時就是這么做的。李寧也需要一個“觸屏”,將自己和其他國內外競爭對手加以區別。
里斯伙伴(中國)營銷戰略咨詢公司的本土化觀點:“李寧們”應立志成為真正的國際品牌
今天,李寧品牌無疑存在諸多問題:糟糕的多品牌戰略導致戰線過長,兵力分散;李寧品牌勢能下滑,步入成長的瓶頸。其中一部分問題企業已經意識到了,正如創始人李寧先生所強調,李寧品牌是公司的核心,主要的資源要集中于此。另外最重要的部分——如何提升李寧品牌的競爭力,企業顯然未得其要。
李寧今天所遇到的問題并非個案。實際上,我們認為大多數國內體育用品品牌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高增長之后,都會遇到“李寧式”的瓶頸。從全球來看,簡單來說品牌有兩種:一種是全球性品牌,一種是區域性品牌,兩種品牌都有生存空間,但從空間的大小以及長期發展的勢能來說,全球性品牌無疑更具優勢。以汽車為例,美國三大汽車公司依托本土巨大的市場容量,創建了體量龐大的企業和品牌,但一個致命的問題是,由于本土市場太大導致美國的汽車品牌過于集中在本土市場,幾乎沒有誕生全球性的強大汽車品牌。對于汽車這樣一個全球性的品類,從長期來看,如果在全球市場缺乏影響力,在本土的影響力也將減弱。
中國的體育用品行業亦如此。無論是李寧、安踏或者其他,絕大部分的市場仍然集中于中國,長期如此,將形成區域性品牌的認知和定位,以此來對抗全球性品牌必然處于劣勢。這也是李寧遇到成長瓶頸的根本原因。定位是由認知決定的,是消費者在定位,而非企業,無論企業宣傳什么或者請誰來做代言,如果在市場戰略上堅持現狀,都將于事無補。同樣,如果不真正去改變,李寧今天遇到的問題,也會在其他本土體育用品品牌身上不斷重演。
因此,對于李寧和其他國內體育用品品牌而言,有幾點至關重要。首先,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品牌,建立國際品牌的認知并非依靠找幾個國際明星來代言,關鍵在于進入國際市場,尤其是歐美市場。其次,聚焦于某一項具有國際優勢的體育運動,李寧曾試圖聚焦羽毛球,這種思路本身沒有錯,但如果沒有國際化市場戰略的配合,這一做法就不會有好的效果,而從代言人來看,那些國際級的中國明星,諸如劉翔、姚明都是將李寧品牌推給全球的絕佳人選。當然,要做到這些,李寧也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全球性的名字、國際市場運營的經驗等。
可以確定的是,即使采用正確的戰略,李寧的戰略轉型也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足夠的時間和耐心,甚至付出階段性的銷量下滑的代價。但正如里斯先生所言:千里品牌路,延自退一步,看似退一步,實則進兩步。
【本文由艾·里斯授權里斯伙伴(中國)營銷戰略咨詢公司翻譯】
(編輯:王 放 fangwen1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