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多年的積累之后,中國企業迎來了品牌發展的機遇期。模仿是為了更好地創新,中國企業應該繼續穩扎穩打地模仿,還是抓住機遇向自主創新跨越?
新聞輿論界對馬化騰“模仿是最穩妥的創新”的主張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指責,而對蘋果智能手機iPhone4預估銷售1億部的佳績則大加贊揚。然而,無論是模仿式創新的中國騰訊公司,還是自主創新的美國蘋果公司,都殊途同歸成為行業領頭羊。
這種奇特的矛盾現象,正如中國產品和企業,在世人的鄙視與嘲諷中卻將中國推上了世界經濟“老二”的交椅。中國經濟的顛覆式成功皆由中國式模仿創新的成功所驅動。那么模仿式創新之后,是繼續模仿,還是創新?你該如何站隊?
模仿是為了更好地創新
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及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騰飛的模式證明,“引進、模仿、模仿式創新、自主創新”是發展中國家進步的階梯和成功捷徑。19世紀末,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依靠模仿英國的先進經驗晉升為全球第一經濟體;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對美國經濟體制的模仿,對日歐先進技術的模仿,終于使自己登上世界經濟老二的寶座;世界第三經濟體日本,戰后憑借對歐美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模仿,也創造了經濟奇跡。
日本汽車業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模仿”美國公司精簡設計以減少成本,經過二三十年的模仿和創新最終超越了美國,又成了美國模仿的對象。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美國與日本又進入了取長補短的相互“模仿”時期。
國內外實踐經驗表明,不從模仿開始,往往是難以創新的,模仿是前提和基礎,而創新則是一種提高及升華。模仿式創新投資少、風險小、見效快、更能規避企業研發的大量投入與風險。更何況模仿者、模仿式創新者、自主創新者的位置并非一成不變,其角色會隨著市場環境變化及內部能力強弱的轉化而變化。
因此,模仿是為了更好地創新。
中國式模仿創新脈絡
從中國經濟與企業發展歷程看,創新是沿著這樣的脈絡演進的:學習(入行,純山寨階段)—— 吸收(生存,半山寨半創新階段)——消化(發展,模仿式創新階段)——超越(領航,自主創新階段)。
學習。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企業由于發展時間短、起步晚,底子薄、基礎差,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差距巨大。在引進或與外資合作方面,在自主創新方面,中國企業只能采取學習的態度,先入行、融入行業圈子是重中之重,只有融入行業才能掌握其技術特點、商業模式、發展趨勢,才有條件與資格進行競爭。其中,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就是進行純山寨模仿。如中國汽車行業 “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是為了學習國外汽車業,實屬純山寨式模仿。
吸收。企業在學習過程中,不是要面面俱到地學習,而是要結合實際有選擇地吸收。這是因為,外國的先進經驗是在其特定的企業經營環境中形成的,有其制約條件,而中國企業的經營環境與之有較大的差距甚至本質區別。這種選擇性的吸收能使企業在短期內立穩腳跟,繼續生存,基本的競爭手段大部分進行模仿,少部分自行研發,試圖為將來的創新打基礎。比如,吉利收購沃爾沃要利用其品牌價值和優勢,但更重要的是吸收沃爾沃高端的技術,以實現吉利汽車從低端向高端升級的戰略目標。
消化。通過長期模仿經驗的積累與研發創新的不斷嘗試,企業具備了相當高的內功與變通力,具備了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開始追求產品、技術、營銷、品牌、運營模式的差異化。模仿式創新者不做開拓探索者,而是做有價值新技術的積極追隨者,這樣可以冷靜地觀察率先者的創新行為,向多個探索先驅學習,選擇成功的率先者進行模仿改進。在這個階段,企業主要通過對產品、技術、營銷、品牌、運營模式的改進與升級,來實現“消化”的戰略意圖。中國家電企業通過對發達國家電器行業的長期研究,完全消化了其先進經驗并有所發展、創新,形成了中國家電業的優勢。
超越。企業經歷了純山寨模仿、半山寨半創新、模仿式創新階段后,其外部的品牌知名度、市場占有率及行業競爭力等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內部的產品、技術日漸完善,運營模式逐漸優化,營銷經驗也更加豐富,形成良好的發展勢頭。此時,企業必然會產生跨越式發展的愿望,客戶對企業的期待也會更高,唯有自主創新一途可行。
從模仿式創新到自主創新
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到2020年,經濟增長的科技進步貢獻率要從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要提高到2.5%。”這是中國科技創新的基本指標,也就是說,到2020年中國每年用于研發的經費將達到9000億人民幣。
舉辦奧運會是模仿式創新與自主創新的“分水嶺”。日、韓、中三國基本在舉辦奧運會前的二三十年間都實行經濟改革和實業興國的國家戰略,并通過不斷的模仿式創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日本在1964年舉辦東京奧運會,韓國在1988年舉辦漢城奧運會,十多年后,其世界級企業和品牌如井噴狀展現在世人面前,形成了后奧運會品牌發展規律及經濟增長模式。中、日、韓無論在地理環境、文化思維還是經濟發展模式方面都非常相似,因此,不久的將來,中國將進入誕生世界知名企業、品牌的井噴期。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改革開放之初,由于觀念、理論、資本、技術等全方位落后,加上品牌與各項標準全部由發達國家所掌控,中國企業可選擇的道路有限,只能通過模仿從價值鏈底端的制造(加工)做起,積累了一定的資源與能力后開始轉攻外貿出口。這既是世界產業分工的規則,也是后發經濟體發展的必由之路。
經過30多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制造所帶來的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威脅。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機后世界各國貿易壁壘的高筑,使中國企業的成本陡增,代工企業難以生存,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及品牌溢價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必要和有效手段。
為落實實業興國的戰略,中央政府提出國家營銷戰略,致力于國家品牌的塑造。繼北京奧運會后,我國相繼舉辦了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國際盛會。政府在美國華爾街播放中國形象廣告,在多個國家設立中國電視頻道傳播中國正面資訊。世界各地孔子學院的設立、多屆達沃斯及博鰲論壇的成功舉辦都推動與融合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樹立了中國國家品牌形象,為中國企業改善營商環境及打造世界級品牌創造了條件。
具備戰略眼光的中國企業抓住了品牌發展的機遇期,憑借領先于全球的技術核心競爭力,實現了品牌的跨越式發展,華為、三一重工、格蘭仕等企業真正實現了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歷史性跨越。在不久的將來,利用后奧運會經濟與品牌的井噴發展機遇,更多的中國企業將進入世界品牌殿堂,真正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
當然,不是所有企業都掌握領先全球的技術核心競爭力,也不是所有企業都能成為世界級企業和品牌。企業需要對自身的發展潛力與打造全球核心競爭力的潛質進行評估,來決定是繼續模仿還是自主創新。面對這一歷史機遇期,你的企業如何“站隊”?
(作者來自博威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編輯:王文正 wwz8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