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家庭藥箱中,鎮痛藥是常備的藥物之一,如阿司匹林、保泰松、非那西丁等。這些我們俗稱“止疼藥”的藥品,在我們頭痛腦熱或者組織陣痛時服用,可以減輕疼痛感。不過,鎮痛藥也是有副作用的,在日常生活中不宜常用。
長期服用鎮痛藥會使身體產生依賴性,出現諸如打呵欠、出冷汗、疼痛加重、精神緊張、身體不適等不良癥狀。出現這樣的反應,是外源性鎮痛藥抑制內源性鎮痛物質的結果,一旦停藥,內源性鎮痛物質就會暫時缺乏,產生依賴性并加重癥狀。
經常服用鎮痛藥,會造成對消化系統的傷害。鎮痛藥可以抑制體內前列腺素的合成,在發揮止痛作用之時,使人體失去前列腺素的保護,容易導致胃腸黏膜的損傷和潰瘍。臨床研究發現,由鎮痛類藥物引發的胃部損傷占潰瘍病發生率的30%左右。
長期服用鎮痛藥物還會造成人體的凝血系統紊亂,導致出血時間延長,并可誘發消化道、皮膚等部位出血。出血的危險程度與使用者的性別和年齡也有較大關系,通常男性和高齡患者的危險性相對較高,并且使用鎮痛藥劑量越大,危險性也越大。
此外,鎮痛藥對緩解病情、找到病源及治愈疾病并沒有積極作用,反而可能掩蓋病癥的真正原因,貽誤診斷。如果我們以止疼為目的,使用鎮痛藥最好限定在5天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