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選擇使用哪種抗病毒藥物,有時很令人困惑。目前國內批準上市的4種口服抗病毒藥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韋酯和恩替卡韋,都可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復制,究竟該如何選擇呢?專家建議要因人而異,實行個體化治療。
一般選擇
沒有乙肝家族史的青少年乙肝患者,可以首選干擾素抗病毒治療。處于婚育年齡的乙肝患者,可以選用生殖安全性較高的核苷類抗病毒藥物,例如替比夫定等。病毒載量較低(乙肝病毒DNA定量小于105)的患者,可以首選阿德福韋酯。需要長期服用,病情處于肝硬化階段的患者,可以首選恩替卡韋。拉米夫定耐藥的患者需要加用阿德福韋酯或替諾夫韋。
根據個人經濟條件選擇
由于抗病毒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因此,治療費用是我們在選擇藥物時應當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在治療初期選擇價格昂貴的藥物,而在治療中期卻由于經濟負擔過重而自行停藥或換藥,則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導致治療失敗而使疾病進展。所以,慢性乙肝患者應該選擇物美價廉的抗病毒藥物,既保證療效,又能在經濟上負擔得起。
據估算,選擇拉米夫定(賀普丁)月花費430元左右,阿德福韋酯(賀維力)590元左右,替比夫定(素比伏)750元左右,恩替卡韋(博路定)1 200元左右。應選擇自己能承擔的藥物堅持長期治療,以免治療失敗。
根據療效調整藥物
使用抗病毒治療的早期療效非常重要,三個月時是關鍵。治療三個月時,如果病毒載量直線下降,預示治療前景光明;如果病毒載量沒有改變,需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判斷抗病毒治療的療效,要看是否能夠減少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目前的4種口服抗病毒藥物在抑制乙肝病毒復制和e抗原轉陰上的效果都不錯,但只有拉米夫定有超過10年的臨床數據。研究顯示,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療3年,能夠使肝硬化的發生率降低55%,肝癌的發生率降低51%;10年隨訪數據證實,75%的肝纖維化患者達到了組織學改善,其中18.8%的患者肝纖維化被完全逆轉。可見,只有長期治療療效好的藥物才能使患者最大程度地獲益。
密切監視藥物引起的副作用
應用核苷(酸)類似物的乙型肝炎患者必須接受長期甚至是終身治療。該類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亦受到廣泛關注,文獻報道如肌病、腎毒性、周圍神經病、乳酸酸中毒等,更是關注的焦點。這些副作用一旦出現而沒有及時采取措施,很有可能危及生命。因此,高度重視口服抗病毒藥物的安全性,定期檢測CK等指標,對堅持長期治療起著積極的作用。
比較4種口服抗病毒藥物,拉米夫定是用于治療慢性乙肝的口服抗病毒類藥物中上市最早的藥物,已上市10年,適用人群最廣,安全性好。
定期檢測很重要
臨床資料表明,HBV DNA水平是預測療效的重要指標。因此,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療過程中要堅持定期監測,尤其是在半年(24周)這個關鍵時間節點。以拉米夫定為例,如果治療半年時,HBV DNA轉陰,說明療效很好,可以繼續單藥治療;如果發現HBV DNA大于103拷貝/毫升,加用無交叉耐藥的藥物(阿德福韋酯)聯合治療療效更好。研究顯示,132例拉米夫定耐藥的患者加用阿德福韋酯治療3年后, 87%的患者HBV DNA轉陰,32%的患者出現e抗原血清轉換,耐藥率僅1.6%。另一項研究顯示,拉米夫定耐藥的患者改用每日2片恩替卡韋治療,5年內有近一半的患者依然會發生耐藥。因此,2010年中國指南指出,發現療效不佳,應該加藥而不是更換藥物。
由于慢性乙肝的治療是長期的,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也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應定期監測血CK值、腎功能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乙肝患者其他的檢測還包括乙肝五項、肝功能、B超和肝穿(肝穿刺活組織)等,對判定療效和疾病進展都很有幫助。
抗病毒必須長期、規范
乙肝病毒很難被徹底消滅,無論是干擾素還是核苷酸類似物,都只能抑制乙肝病毒的復制,短期治療(≤1年)停藥后,患者的HBV DNA水平會出現大幅度反彈,這就證明了乙肝治療需要“長治”才能“久安”。同時,規范用藥也不容忽視,不遵從醫囑、擅自停藥或換藥,很可能會造成病情惡化,最終造成療效不佳,甚至耐藥,導致疾病進展。因此,一定要做到長期、規范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