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冬季空氣比較干燥,白天的平均相對濕度一般都低于50%。加之氣候寒冷,室內采暖,居室內的濕度常常只有30%左右。較低的空氣濕度對人體健康是不利的,尤其不利于防治呼吸道疾病。濕度過低時,水分蒸發加快,干燥的空氣易奪走人體的水分,使人皮膚干裂,口腔、鼻腔黏膜受到刺激,出現口渴、干咳、聲啞、喉痛等癥狀,甚至誘發咽炎、氣管炎、肺炎等病癥。
正因為如此,一些城市開始冬季供暖之后,許多市民為了避免室內干燥,紛紛使用加濕器加濕。但因為加濕過量,也有不少人被空氣中的潮濕“放倒”:有的咳嗽會加重,有的精神萎靡,還有一些老年人患上了輕度哮喘,而一些關節炎患者病情則常常加重……
為什么加濕過量也會引發或加重病癥呢?這是因為濕度過大時,人體中一種叫松果腺體分泌出的松果激素量也較大,使得體內甲狀腺素及腎上腺素的濃度相對降低,細胞就會“偷懶”,人就會感到無精打采,萎靡不振。長時間處于濕度較大的環境,還容易患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濕痹癥。
現代醫學證實,空氣過于干燥或潮濕,都有利于一些細菌和病菌的繁殖和傳播。科學家測定,當空氣濕度高于65%或低于38%時,病菌繁殖滋生最快;當相對濕度在45%~55%時,病菌的死亡率較高。使用加濕器時,濕度條件常常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傳播,如果加濕器沒有得到定期清理,其中的霉菌等微生物就會隨著氣霧擴散到空氣中,再進入人的呼吸道,容易引發“加濕性肺炎”。所以專家建議,加濕器最好每周清洗一次。
實驗表明,50%~60%的相對濕度對人體最為舒適,也不容易引起疾病。濕度過低或過高,都不利于人體健康。所以,使用加濕器時不宜將空氣濕度提高到65%以上。一般來說,冬天的早晚及陰天、雨雪天氣,空氣濕度一般都在50%以上,如果不使用取暖器材,則沒必要使用加濕器。只有在冬季晴日的白天,或者在使用取暖器材時,才可以適當使用加濕器。為了保健起見,加濕器的用水最好使用冷開水。至于空氣濕度的估測,除了可用濕度計和干濕球溫度表測量外,也可通過目測蒸發的辦法來估計:當蒸發很大時(如濕衣服很快被晾干),空氣濕度較小;反之,如果地上的灑水久久不干,則表明濕度較大。
冬季居室濕度較小時,可以使用加濕器增濕;濕度偏大時,卻沒有“減濕器”來降低濕度。這時可采取提高居室溫度(適用于早晚和陰雨雪天時)和開窗通風(適用于晴日的白天)的辦法,可以有效降低室內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