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音樂教育是最能培養人的情感、陶冶情感的一門學科。從音樂中的民族特征入手,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興趣、感受音樂中的民族情感是中學音樂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情感;教學法;音樂教學
中學階段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音樂教學在培養學生審美道德、陶冶感情等方面,有著特殊的影響和不可取代的作用。事實上,學校經常開展的各種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就有利于培養學生情感、陶冶學生感情。
情感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創設情感氛圍,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激發學習興趣,理解相關原理,培養學生情感和規范學生行為的一種學習方法。有學者認為,音樂教育是最能培養人的情感、陶冶情感的一門學科。
一、用興趣激發學生感受音樂中的民族情感
單純的音樂知識教學,學生感覺單調無味,教師必須運用自己的理論、學術認識引導教學,同時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們學習音樂知識的興趣。如七年級下冊對音樂知識中民歌與民歌的分類教學中,教師可從提問開始。例如,師:“什么是民歌”?生:“勞動人民勞作的歌曲……”師:“勞動人民勞作時候為什么要唱歌”生:“……”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從民歌的產生、發展、及基本特征來解釋,闡明定義。民歌是勞動人民在勞動過程中即興、助興、自娛自樂時哼唱而形成的。教師也可以在課堂即興演唱一些典型的民歌歌曲。如:我省的《興國山歌》中“哎呀……打個山歌過橫排……”師:“為什么要那么長長的呼喝聲?”生:“是在大山深處勞動人民要用這樣的氣息呼喚,他人才能聽到……”悠揚的山歌和這種身臨其境式的激發教學,不但使學生們一下愛上課堂,同時也能了解到我國民歌的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種類繁多、韻味各異的特點,從而使他們提高了學習的興趣,感受了祖國豐富的民族文化,增進了民族自豪和民族感情。
二、通過欣賞和學唱,體會音樂作品的感情色彩
每一個民族多有自己的歌曲,每一個民族的民歌在音調、節奏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風格。新疆民歌活潑、歡快,舞蹈性節奏強烈;內蒙古民歌高亢、悠揚,節奏寬廣;彝族民歌樸實、細膩,清新動人,節奏豐富多彩……中學音樂教科書里的民歌很多,如《茉莉花》具有波浪式旋律性,表現了委婉、細膩、多愁善感的江南風韻,我們在學唱的時候就認真的把握好波浪式的特征;課本選曲《在那遙遠的地方》就表現了青海地區少數民族豪爽、粗獷、真摯情感的西部風格,演唱的時候把握好遼闊、空曠、悠遠的氣息特征,而學生感受這樣的“特征”心中便對作品的民族性有一個新的了解。在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時,教師可以根據長笛高音區的花腔顫音音色和小提琴纏綿、如泣如訴幽怨的音色提問:長笛的音色在表達古老民間傳說起了什么作用?小提琴代表角色是誰?中提琴代表的角色又是誰?后半部的嚴肅打擊樂音色代表的又是誰?然后,結合古老民間傳說的感人故事,襯托對比欣賞作品,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情感性:封建禮教的殘酷,梁祝真摯的愛情和富有濃郁民族氣息……學生了解作品背景,再學唱或欣賞,學生心中同步進行民族情感的熏陶。經教師的引導,學生更加了解傳統文化,更加熱愛自己民族傳統文化、民族精神 。
三、在課堂上做到“模擬、觸碰、分享”學習,促進學生的民族情感的升華
怎么讓課堂上做到“模擬、觸碰、分享”學習?簡單說,就是讓學生“進入”課的內容中,甚至“觸碰”到內容的角色。如上戲曲時,可向學生們介紹每一個地區劇種,它們在行腔、道白、武打、服飾等方面各具特點。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戲曲不同特點、不同角色、不同文化差異進行多角度教學、滲透教學。如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可以根據長笛高音區的花腔顫音音色和小提琴纏綿、如泣如訴的、幽怨的音色提問:小提琴代表角色是誰?中提琴代表的角色又是誰?后半部的嚴肅打擊樂音色代表的又是誰?它們在表達不同階層的情感有什么樣的區別,然后結合古老民間傳說,襯托對比欣賞達到讓學生感受到整個音樂的“情”:封建禮教的殘酷、人們純真的愛情、濃郁民族氣息……采用這樣的教學,可以使學生真心喜歡音樂。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