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學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學應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著手,把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放在重要位置。體育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業方法和教學手段,增長信息技術、運動技術和技能的知識,掌握運用靈活發揮的教學方法,善用激勵措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體育教學常教常新。
[關鍵詞]終身體育;興趣;探究
當今社會快節奏、高時效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心理緊張加劇,體力耗能降低,體腦倒置。為補償這種偏差,緩解腦力緊張,體育活動成了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終身體育將是現代人文明、健康生活的重要標志。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
一、轉變教育觀念,以學生為主體
傳統的體育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認為學生只是一個需要教育的客體,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教育、培養,這樣導致了學生主體地位的喪失,自覺性、積極性的泯滅,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不能激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現代教育認為學生是學習認識活動的主體,一切教育的影響,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才能為其接受。因此,我們要徹底轉變過去“教師主體論”的陳舊觀念,在教學活動中把學生擺在主體位置上。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不僅要認真鉆研教材教法、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要正確引導、啟發學生思維,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學、主動去學,獨立探討,提高技能,從中真正體會到親自參與掌握知識所產生的愉悅情感體驗,享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把體育學習看成是一種既緊張又愉快的活動,促使其長斷地積極主動投入到體育鍛煉中去。
二、巧用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古代教育學家程頤曾經說過:“教人未見意起,必不樂學。”因此,我們體育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合理要求和興趣愛好,創造條件使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與成功的愉悅,從而使學生增強終身體育意識,養成自我鍛煉、自覺鍛煉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選擇新穎別致且符合學生教育需要的多種教學方法。一是游戲教學法。如可以將一個或幾個技術動作合并為一體,巧妙揉合到一個游戲中,利用游戲的趣味性、競爭性以達到開發學生智力、掌握體育運動技術,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身體機能全面發展的目的。二是誘導教學法。在教學中,教師通過誘導學生發現問題,啟發學生去“想一想”“讀一讀”“問一問”“試一試”,力求達到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小群體教學法。注重通過教學中集體因素和學生間交流的社會性作用以及學生間的互幫互學來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勤于思考、團結協作精神。四是分層次教學法。教師根據學生身體素質、運動能力、接受能力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分為好、中、弱幾個層次,針對各種層次的特點,制訂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要求、教學方法,有效防止教學中學生“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現象,促進學生共同探討、共同進步,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學習的滿足感、成就感,以激發起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強烈愿望。
三、課內外相結合,豐富體育內容
我們要充分發揮課外體育活動對培養學生體育與健康意識的重要作用,為實現終身體育服務。課內體育有限的體育運動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運動需求。因此,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活潑多樣的課余體育活動是學生體育活動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課余體育活動突破了課堂教學人員固定與時間限制的局限性,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平等參與意識、公平競爭意識和創新應變能力。體育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對學生的課余活動進行正確引導。首先,組建課余訓練隊進行課余體育訓練。通過科學嚴謹的體育訓練,挖掘學生體育運動潛能,進一步提高運動技術、技能和競技水平,培養學生不畏困苦、堅韌不拔、富于挑戰的優良品質。其次,指導課余體育運動,開展運動競賽。課余體育活動是一項不受時間、空間、運動人數等因素限制,運動主體獨自或有組織的進行鍛煉。在課余體育活動中,體育教師可以在旁邊進行科學指導,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有效地育體、育心,強化學生的體育與健康意識,形成自我、自覺鍛煉習慣。通過開展各種體育競賽,如田徑項目“中長跑”是學生最怕開展的一個運動項目,在教學中可把男、女生混雜分組進行教學,利用中學男生爭強好勝與女生在男生面前不甘示弱的個性心理,對這一項目可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又如拔河、球類競賽等,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與公平競爭意識。此外,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將來社會的需要,教師可鼓勵學生主動參加社會性體育活動,如有共同興趣愛好的社會小團體活動,社會組織的各種運動的健身、健美活動等,使學生了解群眾體育的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與應變能力,逐步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