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符合新《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塑造學生個性的前提,是中學生終身學習、實現自我價值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需要。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更新觀念與方法,加強對學生思考自覺性的培養,褒獎學生思維的新穎性,倡導探究方法的多樣性,讓學生形成善思多問、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思維風格。
[關鍵詞]創新思維;中學語文;教學;個性
法國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言,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運動的根。新《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那么,如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讓學生張揚個性,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個性被稱為人類心理行為的動力來源。在學習上,它能促使學生朝著某個目標積極進取,使學生的創新意識盡快轉化為實際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包括否定、大膽懷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險精神。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應該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個性,張揚學生人格力量。
2.幫學生確立目標,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成功者必須具有克服種種困難與障礙的勇氣,具有堅定的信念。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文的有關材料,讓學生認識到創新精神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并鼓勵他們勇于付諸實踐。
3.調節學生心理狀態,培養學生創新熱情。人的不同情緒,對其發揮創造力有很大影響。中學生情緒起伏波動大,且情緒表現不像小學生那樣容易外露,因此他們對各種壓力的反應更為敏感,也不易為人所覺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給學生適當的壓力,又要幫學生調整好學習情緒,可以借助課文中豐富的積極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和熱愛祖國語言的熱情,培養其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創新熱情。
二、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新《語文課程標準》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才能轉化為創新能力。
1.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學生的思維往往容易陷入狹隘、單一的模式,局限在舊的思維方框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多向誘導,多解設問,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對同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多樣性、變通性與靈活性。
2.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方能創新,創新必先有疑。”教師要轉變觀念,引導學生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問難,冷靜考慮問題,不迷信權威,不拘泥于前人或現成的結論,敢于提出問題。
三、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1.創設情境。教學中的設疑是很重要的一環,這是在課堂上有意營造、渲染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特定氣氛,挖掘課堂中內涵豐富的部分,為學生設置可以發揮想象的情景,并通過“設問”,讓學生憑借已知去探索未知,利用已知去解除疑惑。
2.豐富表象。沒有豐富的表象,就難有形象思維。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直觀教具、現代化教學手段、外出活動等方式,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豐富的表象,從而激發其形象思維。
3.調動表象。在語文教學中,適時地、充分地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即表象儲備,對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發展形象思維,也十分重要。以《失街亭》為例,有關三國的故事、人物形象已深入人心,讓學生講講他們知道的有關民間故事,談談對人物的看法,促使這些經驗介入教學過程,學生學習的熱情自然會高漲。
4.激發情感。情感是文學的本質所在,是閱讀文學作品時極其重要的心理因素。有些教師固守傳統的教學方法,照本宣科,把文質兼美的課文分解得支離破碎,沒有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對抽象空洞的語文課肯定是感覺味同嚼蠟、興味索然。
四、培養學生的創造人格
創新思維不僅受個體認知因素的影響,而且受個性的巨大影響。譬如,獨立性、沖動性、幻想性、自制性等都是創造性人才的共同人格傾向。教師應設計一些能啟迪智慧并帶有挑戰性的問題,鼓勵學生對問題推測和猜想,引導學生自主探討和研究,特別是要要求學生有主見、有觀點,從而形成善思多問、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思維風格。
參考文獻
【1】陳龍安.創造性思維與教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2】葉平.“創新教育”解析[J].教育研究,1999(12).
【3】陳綬祥、董立君.素質教育在中國[M].羊城晚報出版社,2000.
【4】王偉娟.創新思維 [J].中文自修,2002(5).
【5】賀同立.大語文與創新思維[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