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批注是引導學生與文本真誠對話的有效途徑。從小學中年級起,教師應逐步引導學生運用批注這一方式解讀文本。而小學語文教材中精心安排的“泡泡”,不失為指導學生練習批注的有效切入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批注;泡泡;質疑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批注被廣泛采用,如圈生字、標讀音、畫詞句、寫詞義等,就是最簡單的積累性的批注;從小學中年級起,應該逐步過渡為賞析、感悟、質疑等更深層面的批注。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解讀文本,并運用批注這一方式把自己對文本的解讀表達出來,實現與文本的有效對話。
一、品評精妙字詞
一篇好的課文,總有一些用得精妙的字詞。這些字詞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引導學生品評批注的重點內容之一。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這些字詞引導學生推敲揣摩,品評語言文字運用的精確巧妙,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如《荷花》一文中,“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小泡泡提示:“冒”用得真好。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過查字典,了解“冒”的字面意思;接著,讓學生換用長、鉆、露等字,加以比較揣摩;再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句,體會句子描寫的景象:怎樣的長才是“冒”?體會“冒”字的妙處。至此,對“冒”字的品評水到渠成,對批注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師再讓學生舉一反三,尋找發現文中其他用得好的字詞,由詞意入手,聯系語境,分析其表達作用,題寫批注。
二、感悟表達方法
“泡泡”中有很多關于表達方法的提示,如提示修辭手法、說明方法、呼應照應、中心句、過渡句等。如《燕子》“為什么要用‘五線譜’打比方呢”,《太陽》“我知道這樣比較的好處”等,教師可以將這類“泡泡”提出的問題作為重點,通過研讀追問,讓學生思考文本為什么這樣寫,感悟文中精妙的寫作方法。
三、引發豐富聯想
當學生讀到文本,作聯想式批注時,要調動已有的生活體驗和閱讀積累,融會貫通,經歷比較深層的思維活動。因此,這類批注往往比較難,但又是最能體現個性化閱讀的。如“泡泡”里引發聯想的話題有很多:“我想對那個去楚國的人說……”(《南轅北轍》);“我的家鄉也有這樣美好的景物……”(《珍珠泉》);“我們周圍有什么在起變化呢”(《科里亞的木匣》)等。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這些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引發聯想,題寫批注,從而依托文本內化語言,提高表達能力。
四、鼓勵質疑問難
“學貴有疑。”有了疑問,才會有思考。有了疑問,學生就會帶著問題讀書,才會真正地走入文本,與文本進行對話。質疑問難式批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與探究精神。
教材中,以問題的形式出現的“泡泡”也很多,一般出現在課文中間和結尾。這些疑問,有些是隨著文本敘述而生的,讓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進行思考,如《爭吵》中“他們都說在外邊等著對方,兩人想的一樣嗎”;有些是要聯系關鍵詞句深入理解的,如《和時間賽跑》中“‘我’為什么‘著急’‘悲傷’,又為什么‘高興’‘快樂’呢”;有些是在課文矛盾之處引發學生思考的,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中“為什么說地球變成了小村莊呢”。針對這類批注,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把握文本價值取向。在“泡泡”的引領下,學生解決疑惑、批注見解的同時,也學到了質疑方法,批注下新的思考和疑難,培養了問題意識、質疑能力和創新精神。
當然,學生質疑式批注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教師應教給學生質疑式批注的方法,讓學生嘗試著從課題質疑,從文本的遣詞造句處質疑,從課文的重點難點處質疑……久之,學生的問題會越來越有深度,價值也會越來越高。
五、嘗試評點人物
相對于高年級,中年級教材中人物形象突出的文學名著較少。但作為起步和為高段學習鋪墊,中年級也可以適當嘗試評點人物形象。人物形象評點可以從人物的外貌 、神情、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等方面入手,也可以將人物放到作者特設的情節和環境中去分析。如《驚弓之鳥》結尾“泡泡”提示語:“更羸的判斷真準呀!”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更羸的語言和故事情節去思考:更羸的判斷是怎樣一步一步作出來的?他為什么能作出準確的判斷?通過分析,一個善于觀察、善于分析的射箭能手的形象就躍然紙上了。
責任編輯 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