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學科。新課改強調學生的課堂角色應該由以前的消極被動轉變為積極主動,成為課堂的主體。在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應轉變觀念,積極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創新課堂教學環境,在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同時,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為學生的后續學習與發展打下牢實的根基。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語文教學;創新
語文是最基礎的學科,也是應用最廣泛、內容最豐富、最貼近生活的學科。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亟須走出老的教學套路,走上創新之路。
一、創新課堂教學方式
如果把語文比作一種礦藏,那么它是一種可再生的資源。新課改強調學生的課堂角色應該由以前的消極被動轉變為積極主動,成為課堂的主體。在以前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活力不能盡情釋放,個性得不到張揚。課堂討論是彰顯和增強學生主體意識的一種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問題,營造民主、和諧、自由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究,敢于質疑,暢所欲言地發表自己的看法。課堂討論可以激發學生探究與交流的熱情,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新的智慧結晶。《黔之驢》是一篇寓言故事,寓意豐富。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去討論這則寓言的寓意。如從驢的角度看,此文教育人們要有真才實學;從虎的角度看,告訴人們不要被貌似強大的事物所嚇倒,要敢于嘗試;從好事者的角度看,告誡人們辦事要經過深思熟慮,等等。通過討論,學生開闊了思路,也可從中獲得人生的啟迪。
二、創新課堂教學環境
初中學生自我意識覺醒,獨立精神不斷增強,身心逐步走向成熟,他們不愿做被動的適應者、服從者,而是力求成為生活中的探索者、發現者。“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應將語文課堂變成學生自主探究的平臺,改變以課本、教參為綱,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問難,敢于獨立思考。要實現這種轉變,教師就要用新的理念去審視教學活動,進行教學設計,改變單純的“知識傳授”,真正讓學生自主互動。教師要退居為引導者,不再照本宣科,而是與學生共同探討,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形成師生、生生對話的課堂格局,尊重學生質疑、探究的成果,讓學生體會到探究問題根源的快樂,這樣學生就會更加樂于自己去閱讀、探究,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探究的重點放在“三點一線”上:“三點”是新舊知識的結合點、新知識的關鍵點(重點、難點)、課文與現實的聯系點;“一線”是指各課之間、各單元之間和各階段之間的內在聯系。針對學生很少靜心閱讀文質兼美的名著名篇的狀況,教師應牢牢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主戰場,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可利用學生喜歡的《美猴王》《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等課文,設計問題:石猴是怎么做“美猴王”的?魯智深打死鎮關西后,被官府抓住了嗎,被判刑了嗎?這些問題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自覺去閱讀文本。
教師應引導學生定期、定量閱讀,并在班上開展講故事、你問我答、寫讀書心得等方式的交流活動,讓學生相互激發,共同提高。
三、創新務必夯實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學好書本上的基礎知識。初中學生必須通過語文學科的教學活動,打好語文的扎實基礎,如漢語拼音、語法等的正確運用、文字的規范書寫與閱讀、寫作能力等。學生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才能思維開闊,想象豐富,發展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兩點:1.加強背誦督查,儲備“資源”。“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背誦教學應常抓不懈,學生“肚子里的墨水多了”,自然會“出口成章”“下筆如有神”。2.加強課外閱讀,增加“營養”。為了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教師可利用學校的圖書室,也可自建班級圖書角,舉辦讀書心得座談會等,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存,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可以促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社會,提高他們對現實社會的判斷力和語文實際操作能力。尤其是具有創新性的語文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學到書本上所缺而學生真正需要的知識與能力,從而大大提高其語文創新意識與能力。
教學是一門科學,科學在于求真;教育是一門藝術,藝術在于創新;教育是一項事業,事業需要奉獻。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語文教師應破除教學陳規,銳意創新,讓語文課堂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舞臺。
責任編輯 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