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現有資源開展語言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是語文教學工作者一直關心的話題。教學要從指導學生積累素材的角度出發,通過學生多讀多背、多說多寫, 激發對語言實踐活動的興趣,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關鍵詞]語文;語言能力;實踐
一、多讀多背,廣擷博采
蜜蜂只有廣泛采集各種花粉,才能釀出最甜美的蜜。學生學習語文也一樣,只有通過讀書,獲取大量的語言信息,然后加以領悟,儲存進自己的腦海里,等到需要用的時候,就從自己的記憶倉庫中提出,用口頭語或書面語表達出來。因此,對語言不斷地感知、感悟、背誦、積累是表達運用的前提。
1.感知語言
葉圣陶說過:“文學的奧秘要用讀的功夫才能發掘。文氣這東西是看不出來,聞也聞不到的,唯一的方法在于用口念誦。”因此,課堂上教師要采用多種讀書方式,給足時間讓學生“讀進去”,給足時間讓學生“讀出來”。
《七月的天山》一文描繪了天山的迷人景色,語言優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培養語感的好材料。教學本課時,可采用以讀帶講的教學方法。教學的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朗讀上。首先讓學生找出文中最美的句段;然后教師以入情入境的范讀讓學生閉眼聆聽,體味語言的美感;接著采用自讀、小組讀、賽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地讀,自如地讀,動情地讀,讀出課文的情趣。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語言的優美,為運用語言打下了基礎。
2.感悟語言
指導學生從語言運用的角度精選課文中有一定內涵、在表達上有特色的詞句或段落,體現運用規律的語言現象,引導學生借助一定的語言知識,聯系日常生活體驗,調取自身的閱讀經驗細心感悟。
“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边@是《頤和園》一文中用來描寫昆明湖的句子。句中的“滑”字用得妙極了。教學時,可讓學生結合上下文,聯系生活經驗,想一想,談一談自己對“滑”字的理解。學生在思考、爭論中,悟出了“滑”字的妙用,也感受到了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
3.積累語言
采用各種形式,如背誦、復述、抄寫課文中的精彩語句等,引導學生有意識有計劃地積累課文中規范、精美、鮮活的語言材料,積累語言。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指導學生背誦積累語言的好課文。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已經初步體悟到課文語言的精當優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有步驟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指導學生背誦積累。1.抓住重點詞及句式特點背誦第2段。2.抓景物特點,以圖促背,背誦第3、4段。3.化整為零,抓方位詞,背誦全文。在學生背誦之后,教師再要求學生把課文中的好詞佳句收集在自己的摘抄本上,讓他們有意識地去積累,充實自己的“語言倉庫”。
二、多說多寫,遷移運用
學生讀了課文,積累了語言,如果沒有運用語言的機會,那么這些語言就會在學生的語言倉庫中退化。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學生個體的語言實踐活動。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課文的特色,設計出不同的語言實踐訓練,讓學生運用新學到的語言材料,進行說話、寫話訓練。
1.在模擬情境中說寫
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圖文并茂的課例,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對學生進行說話、寫話訓練。教學《燕子專列》一文時,教師可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貝蒂跪在冰天雪地之中,小心翼翼地捧著燕子,對燕子呵護有加的動作和表情,想象她會對小燕子說些什么?
2.在語言重組中說寫
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運用重新組合課文語言的形式,訓練學生的說寫能力
教學完《釣魚的啟示》一課中“釣魚”這一部分,教師可安排“我釣魚”這一說話、寫話訓練,讓學生用上教師給出的四組詞語,(套上魚鉤、甩起魚竿、拋向遠處劃破水面、沉入水中、泛起漣漪恢復平靜、覺察動靜、一陣驚喜小心翼翼、搶出鱸魚)練習說話、寫話。
再如,教學完《珍珠鳥》一文后,可讓學生用小鳥的第一人稱重編故事。人稱一改,語言要重新調整,這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是個很好的訓練。
3.在遷移模仿中說寫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那一篇篇課文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藍本。教師要善于借助這些語境,創設各種各樣的語言訓練機會。
在教學《匆匆》一文時,引導學生仿照文中“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的寫法,再具體、細膩地描寫幾句,形象地表達出時間流逝的步履。
在教學完《七月的天山》后,引導學生模仿課文移步換景的寫作順序寫寫自己的校園。
類似這些句式的遷移模仿、文章結構的遷移模仿的說、寫訓練,有利于既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說寫水平。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