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不應該將之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而應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通過賞析文本的詞、句、段,潛移默化;創設情境,自然滲透;以讀激情,引起共鳴;巧妙聯系實際,強化效果。
[關鍵詞]語文;德育;滲透
兒童的心田是一塊奇異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得到行為的收獲。語文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學科。閱讀教材的內容都很豐富,為教師提供了許多金色的種子。語文教師猶如一個播種者,一個耕耘者,應該在兒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閃爍著思想光輝的種子,讓它們開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結出豐碩的道德行為之果。語文學科的德育并不是教師空洞的口頭說教,而應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這塊陣地上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
一、抓詞、句、段,潛移默化
語文學科的德育內容相當豐富,可以說每一篇課文都有思想教育的因素。但它豐富的內容并非系統的,而是分散在各冊及各篇具體課文之中的,上下課文之間,上下單元之間在德育內容上沒有必然的聯系,也沒有系統的安排。因為每篇課文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環境,文章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各異,作者的情感的傾向、所要表達的主題亦有所不同。
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宏觀把握全套教材,有意識地去發現各冊各篇課文的德育內容。在備課的同時備德育工作,著手于尋找教材內容與德育工作相滲透的最佳結合點,抓住重點詞、句、段,運用多種教法,發揮課文內在的思想性,讓學生感知課文的形象,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創設情境,自然滲透
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文章,如《美麗的小興安嶺》《長城》《富饒的西沙群島》等。在教學中,可利用電教手段,再現書中所講的情景,播放課文錄音,視聽結合。在課堂上創設課文所講的情境,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領略到祖國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從中獲得美的享受,激發他們熱愛祖國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在心底埋下愛祖國的種子。
《桂林山水》一課的教學,可以通過播放桂林山水中漓江、象山、老人峰、駱駝峰等景點課件,讓學生大飽眼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再加上配樂情感朗讀,使學生沉醉于祖國江山分外妖嬈的美感之中,一種愛美情趣,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發。這時教師又讓學生浮想聯翩,談談曾游覽過的祖國其他地方的美景,由此想到全國各地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使學生感受到祖國河山處處秀美,愛國之情隨之倍增,立下把祖國建設得更美麗的雄心壯志。
三、以讀激情,引起共鳴
對于表達思想感情強烈的課文,教師應多花點精力,指導學生進行表情朗讀,以讀激情,引起共鳴。
《再見了,親人》一文的語言是充滿感情的。作者有意識地在陳述的語氣中,較多地運用了祈使句、感嘆句,以及設問句、反問等句式,表達了贊美、感激、關切、崇敬等感情內容,字里行間洋溢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感情,教師可讓學生弄明白朝鮮人民給志愿軍做了哪些事,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價,通過課件以及教師的導語,學生的想象,創設告別情景,指導學生朗讀重點句、重點片段,從多次反復的朗讀中,激發學生的感情,使學生產生共鳴,從而體會到中朝人民的友誼確實是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是用鮮血凝成的 。
四、聯系實際,強化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可以通過分析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段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外,還可以利用這些內容,有意識地聯系實際,設計一些聽、說、讀、寫的訓練項目,讓學生在訓練中既提高語文能力,又受到熏陶、感染,以強化教育效果。
在學了《幸福是什么》后,可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英雄對幸福的看法的材料,然后召開主題隊會,加以交流、表演,以加深認識,讓學生初步確立起正確的幸福觀。
展望著豐收的明天,更應立足與今天的耕耘,播種。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教師在兒童掌握語文工具的同時,切實進行思想教育,精耕細作,必定會收獲高尚思想與行為的豐碩之果。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