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和諧學校建設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學校要為學生的發展奠基,為教師的成功搭臺。構建和諧學校,應該從強化學校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教學模式,構筑現代學校管理體制,建立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和諧發展的有效機制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和諧發展 ; 和諧學校;校園文化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需要全社會各行各業、不同階層的共同努力。學校作為社會系統中極為重要的部分,理應承載更多的社會責任,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
和諧,包含和順、協調、融洽之意。由此可知,和諧學校的基本內涵應當是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以及社會、家庭發展協調一致,相輔相成。建設和諧學校是每一位教育教學工作者的理想和追求。和諧學校建設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學校要為學生的發展奠基,為教師的成功搭臺。作為學校的管理者,筆者認為,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給學校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一所學校都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只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實現學校的跨越發展。
一、 問題:學校組織中的不和諧因素
1.人際關系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和諧并由此引發各種各樣的矛盾
就學校而言,人際關系主要有領導與領導、領導與教師、領導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家長等各種復雜的關系。在這些復雜的關系中,要實現關系的和諧,就必須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然而,在實際的工作中這些關系顯得難于調和,突出表現在:首先,在我國當下的基礎教育階段,常存在著諸如罰抄作業、罰勞動教師體罰學生等的現象,師生關系緊張;許多教師不能做到對成績優異學生和差生一視同仁;師生的交往互動較少,學生很少找老師請教問題或傾訴心聲。其次,教師與教師互動關系中,有的教師無法與同事融洽相處,從而影響到教學中團結合作,互相幫助等一系列的問題;同事之間也常因名譽、職稱、表彰等問題產生強烈的矛盾沖突;有些教師對所在學校目前的領導管理方式感到不滿意,從而產生工作倦怠的問題。由此可見,現實中許多學校出現了因道德失范、倫理缺位而導致人際隔閡的不和諧現象。
2.教育體系的不和諧現象
當前的學校教育特別是中小學教育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不夠重視,學業分數往往成為衡量教師“突出”與否的突出指標,這是教育的功利性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個性發展常常受到漠視。目前在農村小學實際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教師一人教學多個科目的現象,教學的專業化大打折扣。更有甚者,許多課程被語數這些所謂的主科擠占。
3.一些學校缺乏和諧的校園文化
隨著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學校的自然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每所學校都提出了各自的辦學理念、治校方略以及辦學目標等,但是許多學校缺乏符合自身特色的核心文化,校園文化也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形同虛設,不能深入人心。規章制度是學校文化的重要體現,一些學校從“人性惡”出發,把制度當做操控、管制師生的工具,純粹是為了管理而管理,這同樣是功利性的體現。一些學校的工作缺乏由理念為導向的計劃性,教育教學帶有隨意性,在做各種事情的時候,把辦學理念丟棄一旁。如此下去,學校彌漫厭學、厭教的氣氛,勢必影響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二、如何構建和諧校園
學校作為一個教育組織,它應該讓更多的學生在更好的教育服務中得到更好的發展。教育的和諧包括師生的發展需要與社會的發展需要的和諧統一、教育系統結構中各要素的和諧協調等。教育系統內外各要素的發展變化,要求我們教育者必須不斷分析教育現狀的變化,發現其中的不和諧要素,并進行針對性的改革與完善。
1.強化學校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學校發展的強大內驅力。建設和諧校園,必須從學校文化建設入手,開放、民主、和諧的學校文化可以喚起教育者的自覺意識,從而推動學校的可持續發展。那么,如何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其一,以辦學理念為載體構建學校的精神文化,學校要全方位展示具有自身特色的辦學理念、育人方略和辦學目標等,讓師生受到校園精神文化的熏陶,促使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優良的品質。其二,以制度建設為載體形成學校制度文化。學校根據自身的特點,制訂一系列充滿人文情懷的規章制度,以調整校內外各種矛盾。其三,以活動為載體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校園活動既能豐富師生的課余生活,又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及教師團隊合作的意識。
2.構建和諧的教學模式
在學校中,實施和諧建設的重點是教學的和諧。和諧教學是讓教學過程中的各要素之間以及教學與教學環境之間處于一種協調、平衡的狀態,從而使學生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
構建和諧教學模式要立足四個方面的和諧:師生關系的和諧;教師與教材的和諧;學生與教材的和諧;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方法四大要素的和諧。和諧教學就是要實現教學的最優化,它是動態的。所以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始終要有對教學主體的尊重意識。作為教育組織的學校,要營造和諧的育人環境,構建和諧的育人體系,讓學生的各項潛能和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讓教師的專業水平不斷成長。當然,和諧教學是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理應成為每一位教學工作者追求的理想和目標。
3.構筑現代學校管理體制
學校教育其實有很多的利益相關者,它包括學校領導、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社區成員等。構建和諧學校就必須尊重每個利益相關者,尊重他們的情感、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也因此在構筑現代學校管理制度時必須體現激勵、公正、平等和友善的理念。從這個意義上說,對現存的學校管理制度進行倫理精神和道德規范的重新審視是理所應當的。同時,通過校務公開、有關會議及時向老師通報學校工作,重大決策出臺前召開各類座談會或職代會廣泛征求意見,體現了對利益相關者的尊重。事實表明,發揚民主,讓師生參與管理,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容易產生心理的認同感,將有利于學校管理的和諧。
4.建立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和諧發展的有效機制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密切關系,我們必須把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協調起來,使它們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發揮作用。學校管理必須考慮好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關系,使三方教育構成一個目標一致、內容銜接、功能互補、配合密切的良好教育場。這三者中,學校是主導力量,學校應進行有針對性的親情教育,融于日常生活關照之中的隱性教育,營造適合學生個性特征的微觀環境和氛圍的個別教育,等等。同時,宣傳家庭教育、指導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教育環境,也是學校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和諧可以凝聚人心,和諧可以發展事業。校園的和諧建設,必將為學校教職工和學生的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和諧校園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所要追求的目標,我們要以改革促和諧,以發展增和諧,使學校形成一個人和氣順、運轉有序、蓬勃發展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高正華.和諧:教育的追求與理想[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 2007.
[2]翁文艷.現代教育管理價值觀初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2).
責任編輯 唐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