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寄宿制學校的教師身負教師和“準家長”的雙重身份,必須重視寄宿生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這是農村初中寄宿制學校教育中不能缺少的重要一環。培養農村初中寄宿生良好的生活習慣,應該注重學生安全意識、衛生意識、集體意識等的培養,并且注意對癥下藥,因人制宜。
[關鍵詞]農村初中;寄宿生;生活習慣;培養
在農村寄宿制中學,多數學校采用寄宿生和走讀生并存的辦學模式,因而班主任所面對的學生既有寄宿生,又有走讀生。相對于走讀生來說,寄宿生大多來自相對落后的偏遠地區,他們有著千差萬別的生活習慣、性格情趣。教師作為心靈的工程師,很有必要對他們的不良現象加以糾正,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樹立勤儉節約的意識,逐步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寄宿生來自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家庭,其飲食習慣、飲食水準不盡相同,而寄宿生在校期間,學校是同一水準就餐,同一時間就餐,有的寄宿生可能會出現因吃不習慣而吃不飽的問題,進而影響學習和身體的健康成長。班主任要隨時了解寄宿生的飲食習慣,對各種不良習慣進行管理。班主任要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對在飲食方面出現問題的寄宿生加以引導和幫助,進行科學合理的就餐教育,讓他們逐步適應學校的就餐生活,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
二、樹立安全意識,逐步培養學生“安全無小事,事事系安全”的良好習慣
“安全不保,談何教育”,安全教育是一切教育(包括德育)之首。只有學生安全了,才有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意義。因此,班主任要高度重視寄宿生的安全教育。安全無小事,事事系安全,在寄宿生入校住讀的第一天,寄宿生的第一堂課就應該是“安全教育”。班主任每個學期都應撰寫安全教育計劃,并通過每周一節的班會課及相關的安全教育活動,向寄宿生進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的內容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1.到校離校途中的安全。教育寄宿生在途中不要乘坐“三無車輛”,騎自行車不要違章駕駛,在公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規則。
2.在校參加各種活動的安全教育。教育寄宿生在參加各種活動時,要嚴格按照活動的要求執行。
3.住宿安全。教育學生在寢室內不要亂接電線,不要違規用電,使用大功率電器,不要在寢室熄燈后點蠟燭,注意上下床鋪時的安全。
4.食品衛生安全。教育寄宿生按學校食堂規定按時就餐,不要買“三無食品”吃,等等。
三、樹立學生講衛生的意識,逐步培養講衛生的習慣
《中小學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試行)》提出:使兒童青少年掌握一定的衛生知識,認識個人衛生習慣、營養、體育鍛煉、防病保健、環境衛生、心理衛生、安全措施等諸因素與個體健康的相互關系及影響作用,逐步形成對自己健康負責的衛生觀念。農村來的學生,從小都是自由式發展,家長們都忙于生計和農活,疏于孩子的衛生教育,因此對他們進行系統的衛生知識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教育的內容,可根據校情,結合本宿舍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講衛生是良好習慣的一個重要方面,良好的衛生習慣是保證身體健康的前提條件,也是一個文明人的標志之一。寄宿生在校期間,班主任要加強對寄宿生在教室衛生、校園清潔區衛生、寢室衛生、個人衛生、飲食衛生等方面的教育和監督,要經常對寄宿生介紹衛生方面的知識,并了解各種流行性疾病知識,使學生掌握必要的衛生知識,提高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四、樹立集體意識,逐步養成遵規守紀的習慣
構建集體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之一,是班級共同體協同發展的動力所在。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眾星捧月的萬般寵愛下,養成了他們養尊處優、嬌慣、霸道的習慣。因此集體意識對他們來講很陌生。另一方面,一些來自農村的學生,因原有教育管理松散,學生遵規守紀的意識淡薄,這些學生寄宿后,對學校管理很不適應,私自出校,翻墻逃跑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要用統一的要求、良好的制度去約束學生,教育學生服從管理,使他們養成遵規守紀的習慣,并樹立良好的集體意識。
五、樹立言行美的意識,注重基本用語和基本行為習慣的培養
學生階段是一個人成長的黃金時期,在這個階段,青少年不但要豐富自己的知識,更要修煉、塑造自身的良好品行。語言是人類思想的外包裝,保持語言的文明,既提高了自身的的修養,也美化了自己在老師和同學心目中的形象。校園是一個神圣的殿堂,可有些學生在日常交流中常常使用一些污言穢語以及一些不雅的口頭禪,嚴重損壞了學生純潔的形象,更導致了人際交往中很多不必要的沖突。因此,樹立學生言行美的意識十分重要。我們要積極培養學生們文明用語、禮貌待人的習慣使其不說臟話、假話、空話,爭做文明學生。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成長、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學校教育如何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及時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我們要立足現實,著眼未來,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事物的規律,大力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如何讓農村寄宿生學會“生活”,使之成為未來社會所需的新型建設人才,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責任編輯 唐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