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預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相當一部分學生的預習流于形式,或者草草讀一遍書,照搬教材全解;或者干脆不預習,只標出自然段,畫出生字詞蒙混過關。為發揮預習的作用,教師要重視預習,教給學生方法并進行必要的反饋和評價,使預習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指導;有效; 預習; 評價
課前預習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舉足輕重的環節,它是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主動探究的過程,是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并用自己獨特的見解去解讀語言文字的過程。這個獨立思考的過程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還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預習,學生在課堂上能有效學習,帶著問題積極交流、討論,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課前預習不僅能增加針對性,減少盲目性,提高課堂效率,而且能不斷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可是,現在的預習環節卻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深入研究,制訂切實可行的措施,發揮預習的有效性。
一、課前預習的問題
(一)教師在思想上忽視預習的重要性
課前預習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師都能認識到這一點,有的即使有這方面的意識,也不能保證真正落到實處。所以,如果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只籠統地要求學生預習下一課,輕描淡寫的語氣換來的是學生的敷衍了事。多數學生的普遍做法是:讀一遍課文,給生字標標讀音,隨便畫幾個詞語或句子,照搬《字詞句段篇》上的分析和講解。這些表面的預習只是為了應付檢查,而深入文本去思考根本無從談起。久而久之,預習變得浮躁了。
(二)教師缺乏預習方法的指導
預習是一種學習活動,在這個學習過程轉化為能力之前,是需要老師進行必要的指導的。因為學生,特別是小學低中年級的學生還沒有養成自學能力和良好的自學習慣。所以,剛開始的預習作業一定要有具體的方法引領,比如怎樣讀課文,怎樣圍繞題目提問題,怎樣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語句。但有的老師不在方法指導上下工夫,放羊式地讓學生預習,往往收效甚微。
(三)預習形式缺乏多樣性
教師布置學生課前預習,內容基本是讀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較少涉及到質疑問難和開放性、操作性的問題,更談不上通過趣味活動來帶動或促進預習。這種預習比較單調,既沒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也沒有靈活多樣的形式。久而久之,學生會喪失興趣,預習也就走走過場,應付了事。
(四)對預習缺少評價和反饋
教師對于布置的預習作業,往往缺少相應的評價和反饋,學生讀書的狀態、方法、遍數等都沒辦法看到,至于提出的問題更是五花八門,有沒有經過獨立思考、有沒有價值等也無從考究。甚至學生是否預習,教師也沒有辦法落實,更無法對學生的預習進行反饋。
二、課前預習的策略
(一)重視預習
教師首先要端正態度,提高認識,把預習當成一項持久性的工作,踏踏實實地抓好抓實,每天有布置,有指導,有落實,持之以恒,養成習慣,而不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因為任何一種能力的培養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同時,要教育學生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克服懶惰思想,按照要求和方法認認真真預習,長此以往才能真正提高自學能力。
(二)教給方法
葉圣陶先生說過:“預習事項無非翻查、分析、綜合、體會、審度之類。”這看似簡單的十八個字要落實到預習方法指導上,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讀。張天若先生說過:“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可見,讀是語文課堂的主旋律,貫穿于閱讀教學的每個環節。因此,在課前預習中,讀是必不可少的首要環節。讀的遍數因人而異,我一般不做硬性規定,學生把課文讀通順為止,做到不多字、不丟字、不重復、不斷句;給文中出現的生字注音、組詞。家長任意抽取其中一段進行檢查,孩子若能讀通順則簽字。
2.畫。這是預習的關鍵環節,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我注重指導學生在預習時養成“圈、點、批、畫”的好習慣,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用引號標出新出現的多音字并組詞,用括號找出幾個自己喜歡的詞語,用波浪線標出自己喜歡的句子,用省略號畫出重點句子以及含義深刻的句子,用問號標出不懂的語句。這樣手腦并用,培養了習慣,促進了思維,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3.思。質疑問難是一種主動學習的行為。可引導學生圍繞題目提問題,也可以圍繞重點句段提問題,初步學會用簡潔的文字給課文加批注,融入自己的理解,把經過獨立思考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課上和大家一起討論交流。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就能逐步得到培養。
4.查。查找資料是預習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工具書、網絡等的幫助下,去查找、搜集和課文有關的圖片資料或文字資料,這樣既可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使課內外有機結合起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理解。
(三)形式多樣
當然,預習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不必拘泥于某種不變的模式。對于小學生來說,更要以多種形式的預習來培養他們的興趣。如《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除了讀通課文外,我還布置了觀察的預習作業,即讓學生找到生活中的爬山虎進行仔細觀察,以幫助對課文的理解;預習《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時,我鼓勵學生走訪老革命戰士,聽他們講述親身經歷的戰爭故事,聽他們發自內心對和平的呼聲。總之,觀察生活、調查訪問、走訪搜集等都可以在預習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四)及時評價
為了使預習真正落到實處,應注重在課上進行評價反饋。實施評價時,把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在教學中,我經常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及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通過初讀課文,你認為他的預習效果怎樣?”“他提的問題有思考價值嗎?”這樣,既讓更多的學生有了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發揮學生互補的作用,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在團結、和諧的氛圍中得到發展。在課堂上,應注重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著名教育評價專家斯塔佛爾姆指出,評價“不在于證明,而在于改進”。“你讀得這么出色,既流利,又有感情,我們大家都聽得入迷了。看來,你的預習是下足了功夫。”“你搜集的資料真是太豐富了,著實讓我們大開了眼界!”類似的鼓勵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使他們感到一種滿足,一種驅動。這種帶有鼓勵性、欣賞性的評價能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生認真預習的積極性。
總之,有效地指導預習,讓預習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是我們每個小學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責任編輯 唐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