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說話能力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生的說話興趣,使學生愿說;消除學生心理顧慮,使學生敢說;教給學生說的方法、標準和規則,讓學生會說;注重說話習慣和技巧的培養,使學生善說,以此逐步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關鍵詞]說話;作文;心理;訓練
小學三年級是作文起步階段。在教學中,教師常常先布置一個主題讓學生進行觀察,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進行口述,有的學生說話能力較強,膽量也大,可以有條不紊地將觀察所得口述出來,如果記錄下來就是一篇不錯的作文;而有一些學生膽量小,說話吞吞吐吐,重復無序,根本無法流暢地表達。說話能力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和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呢?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教師應從讓學生愿說、敢說、會說、善說等幾個階段來展開相關教學與訓練。
一、激發學生的說話興趣,使學生愿說
著名作家巴金說過“只有會說,才能真正會寫”。一個人只有在心情愉快的時候,才愿意說。小學生也是如此。從心理角度來分析,教育環境是兒童身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教學中,教師應經常組織形式多樣、內容活潑的活動來訓練學生說的能力,激發學生說的興趣,開啟學生想說的愿望。如開展“每人一分鐘”“我最喜歡的文章”等活動,配合新課標要求的“課前三分鐘”活動,讓學生把他們在生活中看到、聽到、讀到的,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然后要求他們根據自己所說的內容,整理、組織、修改成一篇作文。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說與寫的習慣,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
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組織一些有意思的課外活動,如圍繞植樹節、端午節、六一兒童節、元旦節等話題,讓學生說一說,相互交流見聞、感受,再要求學生根據所說、所感寫成一篇作文。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又進行了練筆。長期堅持,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消除學生心理顧慮,使學生敢說
在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訓練后,有些學生有了說話的興趣,但有的學生因缺乏說話的能力,還是不敢說。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多給這樣的學生創造說話的機會,讓學生之間開展對話,并適當加以鼓勵、點撥,幫助他們消除思想上的顧慮,克服羞怯心理,建立起自信心。
在小范圍練說之后,再讓這些學生在課堂上當眾說。出現問題時,教師要及時地加以疏導,點評,多找亮點,糾正不足,絕不能一味批評訓斥,更不能諷刺挖苦。慢慢引導,推動他們更踴躍地發言,更“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激發他們在說中充分發揮出”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教給學生說的方法、標準和規則,讓學生會說
現代教育思想告訴我們,教學應通過互動展開,并以動態生成的形式作用于學生的主觀世界。要讓學生都會說,教師就應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不同學生的接受情況,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啟發與指導,讓學生明白自己的缺點在哪里,應怎樣改進,幫助學生在平時的鍛煉中總結出經驗,真正地掌握語言表達的方法。如看圖學文時,可以讓學生在學完課文后,用與課文不同的述說方式再說一遍,教師從中發現精彩的、富有個性的亮點,及時加以點評。這樣,其他學生也會學到好的描述方法,進而運用到自己的話語中去。
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分門別類,如怎樣去述說一件事,按什么樣的順序述說更好;怎樣去描述一個人,從哪說起最好;怎樣去觀察一個物體,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怎樣使自己的描述更加形象。讓學生懂得觀察的各種方法,如按事情的先后發展順序,觀察人物先整體后局部,觀察建筑物由遠及近或由近到遠。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不僅言之有物,還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四、注重說話習慣和技巧的培養,使學生善說
在學生完成上述三個階段訓練的基礎上,教師要進一步要求學生在當眾說話時養成好的說話習慣,如改正“吐舌頭”“摸頭”“摸耳朵”“緊握雙手”等不良習慣,消除緊張心理,做到當眾說話時神情自若,落落大方。
在說話訓練時,還應注意學生的口頭語,如多加“了”“啦”等多余的語氣詞后綴,普通話的使用更加規范,改正或盡可能不用方言土語,掌握說話的基礎技巧。在此基礎上,力爭讓學生做到說話語脈清晰,語流順暢,語式合乎語言習慣,說話時目的明確,言之有物,內容具體,言之有序,條理清晰,言之有義,中心明確,言之有情,傾注感情,讓學生真正地能說會寫。
責任編輯 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