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明確的課時觀、強烈的目標意識;要讓學生充分閱讀文本,走進文本,讓“言”與“意”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在教學操作中既要關注言語內容,又要關注言語形式,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知識,提高能力,張揚個性,放飛心靈的處所。
[關鍵詞]課堂;實效性;目標意識;充分閱讀
實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學校教育的一個永恒而又質樸的主題。當前,課程改革在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無效和低效問題,一些課堂存在非語文、泛語文、形式化、淺表化現象。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生成精彩的課堂?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精彩的課堂要有強烈的目標意識
有人說,目前閱讀教學的問題是:一個模糊、兩個無度、三個一樣。一個模糊是教學目標模糊;兩個無度是綜合無度,拓展無度;三個一樣是讀的形式幾乎一樣,出聲朗讀;課型幾乎一樣,前幾分鐘是第一課時,后面像是第二課時;低、中、高教學手段幾乎一樣。
要達到教學的有效性,語文教師應該有明確的課時觀、強烈的目標意識。閱讀教學應該是有起點、有重點的,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除了執教者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個性目標外,應該有其固有的教學目標與板塊。如第一課時,識字學詞,讀通文本,了解內容,理清文脈,應是其分內目標。而讀懂課文,品味詞句,體會情感,領悟表達,無疑是第二課時的主要追求。當然這些固有目標與板塊(創設情境,喚起閱讀期待;有效初讀文本,整體感知;學習字詞,交流感知;切入重點,設置懸念)會因年級不同而各有側重。每一堂課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
二、精彩的課堂要讓學生充分閱讀文本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于永正老師說:“書不讀熟不開講。”要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讓學生充分閱讀文本。在課堂教學中組織的各種活動,要始終以文本為基礎,不管是教學開始時對課文的整體感知,還是對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對具體的語段進行深入細致的品讀,前提必須是每一位學生通過實實在在地接觸文本,生動、扎實的言語實踐活動,走進文本,讓“言”與“意”和諧地結合在一起。
三、精彩的課堂要關注言語內容,更關注言語形式
崔巒老師在全國第六屆閱讀教學大賽總結發言時曾說:當前一個傾向性的問題是閱讀教學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內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視語言的理解與運用,甚至以“得意”為唯一目標,忽略語言的學習,特別是忽視體會詞句的表達效果,忽視揣摩作者是怎樣用語言表達思想內容的,忽視從讀學寫,了解文章寫法。這種失衡的做法,不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養,而且會把語文掏空。
語文教學是憑借文本的語言,著重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從而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做人。在教學操作中,既要關注言語內容,更要關注言語形式;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課文表達了什么,更要讓學生領悟到課文是怎樣表達的;不僅要有“讀”的訓練,更要有“寫”的思維。通過言語形式理解言語內容,再憑借對言語內容的理解,品味、推敲言語形式的妙處,領悟作者是怎樣表情達意的,是怎樣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努力實現言語內容和言語形式的統一。
四、精彩的課堂要有教師的有效指導
學生的發展是自主性的,也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高效的語文教學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朗讀指導有沒有效果,首先要看要求有沒有落實,目的有沒有達到。朗讀指導的有效性,不能僅僅從朗讀的水平、質量上看,還應該擴大范圍,豐富其內涵,一種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讀把作者想表達的意思表達出來;還有學生通過讀,把領悟到的意思表達出來,那么這種指導是有效的。學生是有差異的,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只能達到讀準、讀通、讀懂的水平,就不要提高到誦讀、欣賞的水平。讀必須與悟緊密結合,清代學者唐彪說“讀而不看,不能默坐沉思,以求其深,豈能得文中巧妙乎?看而不讀,文不能熟,其弊又與讀而不看者等也”。靜思默想利于學生體悟其意,醞釀情感,利于朗讀水平的提高。
語文課堂要成為學生學習知識,提高能力,張揚個性,放飛心靈的處所。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要盡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學方法,讓課堂的每一分鐘都體現出價值,使自己每一節課的教學都精彩而高效
責任編輯 松 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