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認知就是個體在對自身認知過程意識的基礎上,對自身認知過程的意識與調節。心理學家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建構過程,學生在這個建構過程中不僅僅是對所學材料的識別、加工、理解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對該過程進行積極監控、調節的元認知過程。元認知是學習策略中的核心因素,在學習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元認知;策略;學習效率
現代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習的認知信息加工系統中,存在一個對信息加工進行執行控制的過程,它監控和指導學習者認知活動的進行,同時負責評估個體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確定用什么學習策略來學習或解決問題,評價學習或解決問題所選策略的效果以及改變策略提高學習效果的變化。這里的執行控制功能就是“元認知”。根據弗拉維爾的觀點,元認知就是認知的認知,是個體在對自身認知過程意識的基礎上,對自身認知過程的意識與調節。
心理學家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建構過程,學生在這個建構過程中不僅僅是對所學材料的識別、加工、理解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對該過程進行積極監控、調節的元認知過程。元認知是學習策略中的核心因素,在學習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是元認知可以提高學生的有效學習。元認知使學生在認知活動中能更好地做到事前有計劃、優選方法、及時發現認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作出相應的調節,從而大大增強認知活動的目的性、自覺性、靈活性,減少盲目性、沖動性。提高認知活動的效益和成功的可能性。二是元認知能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處于同年級同年齡的學生,智力發展往往差距較大,其主要原因是元認知水平上的差距。在現代智力理論的最新發展中,元認知已被列為智力范疇,并被認為是智力的核心部分。發展學生的元認知,當然能有效促進學生整體智力的發展。三是元認知有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美國教育家加羅弗羅指出:“如果我們希望學生成為數學主動學習者,而不是對數學事實和步驟的了解者,那么我們必須設計好數學,使之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元認知。”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關鍵性目標。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就是強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能自覺地管理調控好自己的學習,而這正是元認知的功能。總之,重視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注重對學生進行元認知的訓練,對于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開發學生的學習智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小學階段尤其要重視對學生的元認知策略的培養,讓學生從小學會自我計劃、自我監控、自我調節,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與自主性,促進學生提高自身的學習力。
一、學習活動之前的自主計劃
自主計劃就是培養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自己主動做好各項準備,明確學習目標要求并對學習活動主動籌劃。這樣能較好地變教師的“一廂情愿”為“雙方意愿”,變“教學目標”為“學習目標”。
(一)自我完善準備。在學習活動之前教師要讓學生做好知識、生理、心理、物質各方面的準備,只有充分準備,才是深入有效學習的前提條件。一是從小教育學生要主動端正學習態度和養成正確的學習動機。二是訓練學生主動做好學習前的充分的物質準備。三是幫助學生主動做好知識上的準備。因為數學知識連貫性大,新舊知識銜接性強。因此,先前知識與經驗不足的學生在學習新知時,往往舉步維艱,難以為繼。為此,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只有做好舊知的準備,方能順利“遷移”或“同化”新知。
(二)自我明確目標。要讓學生在學習之前主動明確學習內容是什么,目標要求是什么,如何深入學習,這是培養元認知的重要前提。在教學中,教師一是要在課前擬好預習提綱,培養學生自學習慣。二是在課堂上要設法把自己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轉化成學生主動學習的目標。
二、學習活動中的自主監控
(一)自我活用方法。培養學生學會靈活運用正確的學習策略,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和技巧,能有效地提高他們學習的效率和效果。一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和方法步驟。如讓學生掌握畫圖分析、列表分析、轉化、類比、嘗試、假設、篩選等學習策略。掌握計算混合運算時“一看、二想、三算”,解答應用題時“一審題、二分析、三列式、四計算、五檢驗、六答”,預習時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聽講時學會重點記錄等方法。二是掌握靈活的思維方法,學會針對具體的題目靈活運用策略。學生僅僅擁有某些策略是不夠的,一個好的策略使用者還必須了解策略適用的條件和范圍。美國心理學家加涅提出的思維訓練新模式中,教師不僅教給學生有關認知策略的行動序列部分,告訴學生應用策略的步驟,依次進行練習和反饋,而且將更多的時間教給學生模式識別,即告訴學生什么時候一個行動序列最為有效。如某數加上3,再乘以3,減去3,然后除以3,最后還是3,這個數是多少?這題如用“順藤摸瓜”法(順向思維)無法解決,但用“逆水行舟”法(逆向思維)就能輕易解決。再如計算37.9×99+37.9,要讓學生知道,雖然用“按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來計算”與用“乘法分配律來計算”能夠得到同樣的結果,但在計算時我們要達成的目標是既要正確,又要合理、迅速,從而使學生領悟到對于解決問題要做到“能簡則簡”,學會選擇“最佳途徑”,自覺形成 “優選意識”。
(二)自我保持注意。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有意注意的時間保持不長,而長時間的學習活動離不開學生堅強的毅力和良好的自控力。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從小在學習活動中學會控制自己的意志,能夠排除一切干擾,集中注意力,保證學習活動按計劃順利完成。如上課時要不斷提醒自己,思想勿開小差,在聚精會神的聽課;做作業時不受外界影響,一絲不茍地完成作業;解決問題時不畏困難,不輕言放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