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培養人才和增強民族創新力的基礎,學校是培養學生創新發展的主陣地。每一位教師都要積極參與創新教育實踐,深入研究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要素和方法,為培養適應新時代的人才而努力。
[關鍵詞]低年級;學生;創新
教育是培養人才和增強民族創新力的基礎,身為21世紀的教育工作者,筆者強烈地意識到,教育創新是時代和民族賦予我們的偉大使命。下面筆者,就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創新意識,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營造氛圍“促”創新
羅杰斯指出:“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導致心理自由,也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可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一定創造性的前提是心理自由,心理自由的前提是心理安全,心理安全的前提是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只有建立了融洽的關系,才能使師生親密合作,營造寬松、愉快的情緒氛圍,成為學生創新的內驅力。
學完了“5以內的加減法”后,筆者出了這樣一道題:小明和小蘭各有5個蘋果,小明吃了3個,小蘭吃了2個,誰剩下的蘋果多?多幾個?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列式計算,然后匯報交流得出結論:
先求小明剩下的蘋果的個數:5-3=2(個),再求小蘭剩下的蘋果的個數:5-2=3(個),因為2<3,所以小蘭剩下的蘋果多。小蘭剩下3個蘋果,小明剩下2個,3-2=1(個),小蘭剩下的蘋果的個數比小明多1個。
這時一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不是這樣做的。”于是我對他說:“那好,你來說說你是怎樣做的?”他站起來說道:“他們兩個的蘋果原來是一樣多的,小蘭吃的個數少,所以剩下的多,小蘭比小明少吃1個,所以就比小明多剩下1個。”他一說完,筆者就建議全班學生用熱烈的掌聲表揚他,并獎勵了他一顆智慧星。這時,他露出了燦爛的笑臉。
二、開放情境“引”創新
葉圣陶先生曾說:“兒童遇到事物發生了求知的動機,于是親自去觀察、去試驗,結果他們對于這一事物得到了一些新知識,他們在生活中就有了一個新趨向。”教師要使學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教學應當注意學生自己的思維過程,而不僅僅提供前人的思維結果,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積極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寬松的思維氛圍,進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填未知加數時,筆者先出示題目:“( )+7=10,括號里的數應填幾?你是怎么想的?”很快學生紛紛匯報了自己的想法。
生1:我是這樣想的,3和7組成10,所以( )里應填“3”。
生2:我是這樣想的,10減7等于3,所以( )里應填“3”。
生3:我是這樣想的,10可以分成7和3,所以( )里應填“3”。
……
在學生匯報交流的過程 ,筆者始終持贊許的態度。從成人的角度來看,生2的方法最簡潔,但對于具體的學生來說,由于他們智力結構、生活經歷不同,他們的想法自然不同。正是這樣一些獨特的思維和方法,支持著他興致勃勃地去學習、發現、創造。
三、質疑問難“激”創新
沒有問題就沒有目標,也就沒有思維活動,更談不上創造性思維活動。好奇心是小學生的天性。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是喚起創新意識的保證,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在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要鼓勵學生質疑,使學生敢于質疑,對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都應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以保護他們的積極性。
在創造的領域里是沒有禁區、沒有界限的。如果不能主動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不能大膽地打破禁區,就不可能有所創造。因此,在課堂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并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四、鼓勵求異“善”創新
創新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科學史上許多發明創造常常是從求異開始的。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教學中,如能注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就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因此,我們在教學時應鼓勵學生大膽求異,敢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思考問題,不拘泥于標準答案,并讓學生樂于表達自己的策略,樂于尋求問題的答案。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