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讀懂學生、讀懂教材、讀懂課堂。讀懂學生需要教師真正地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思維特征,了解學生的主觀認識,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和尚待掌握的知識、技能和尚待豐富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小學數學;追問;生活數學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人們早就對數學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脫離兒童實際?!毙W生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有些數學教學內容對小學生顯得尤為抽象。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總會遇到這樣抽象的教學環節,學生學習起來生搬硬套。如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平行與相交”的畫平行線內容中,教材只是通過示意圖來示范平行線的畫法。究竟為什么要這么畫?為什么要用到兩把尺?教材沒有進行任何說明。所以學生掌握起來相當困難,對兩把尺的配合操作也顯得非常生硬且不得要領。
一、依靠“追問”,亦步亦趨
筆者在黑板上畫了一條直線,讓學生想辦法畫出它的平行線,學生躍躍欲試。學生1先用尺的上沿與這條直線對齊,然后沿尺的下沿畫一條直線;學生2質疑:“如果不是直尺而是一把實心的三角尺呢?”學生3先用尺與這條直線對齊,然后把尺拉到合適的位置,再沿尺邊畫一條直線。本以為這一環節就此結束,但馬上有學生評價說他畫得不夠好。
這是一個好時機,筆者馬上追問:“你覺得哪里畫得不太好?”“畫得不平行。”“為什么說他畫得不平行呢?”“左邊靠得有點近?!薄翱康媒鼤趺礃樱績蓷l線在不遠處會相交。”學生們一下子就找到了問題的本質。
怎么解決這一問題?集思廣益,相信孩子的回答一定更接近孩子。筆者再次追問:“剛剛這位同學已經很認真了,怎么還會不平行呢?”學生們在紙上嘗試著,探討著,終于有了體會:用另一把尺子來當軌道,這樣這把尺怎么走都不會歪了。有操作就會有體會,有體會就會有收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倍穯?,則讓學生暴露了真實的思維過程,有利于學生展露真實的想法和需要,讓學生將學生簇擁到成功的舞臺。
(一)在學生懷疑時追問。“哪里不太好?”“為什么說他畫得不平行呢?”“有沒有辦法來防止這一現象的發生呢?”這給學生的觀察與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依靠。學生在分析中進一步得知了問題產生的原因。
(二)在學生茫然時追問。“剛剛這位同學已經很認真了,怎么還會不平行呢?”“怎么才能保證不歪呢?”學生的頭腦中一下子將剛才有人畫的過程進行重新放映,有的學生通過觀察懷疑,有的學生依據分析懷疑,還有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切身經驗懷疑,問題一下子集中,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三)在學生滿足時追問?!按蠹业捏w會很深??!我們再來試試,總結畫平行線是先畫什么、后畫什么的?”學生們正在內心為自己的發現為歡呼時,教師的一句追問將學生的思維又帶入了另一個思考的空間,學生將自己的滿足感悄悄收起,積極思考。
二、依靠“生活”,合理遷移
筆者拉動黑板,邊拉邊問:“老師會不會把黑板拉掉下來?”學生脫口而出:“怎么會呢?下面有邊支撐著。”下面這條邊還有什么作用?不讓活動的黑板傾斜,讓它總在這個軌道里活動。我們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例子嗎?推拉窗、推拉門……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從數學回到生活中來。
學生對量身高還是比較熟悉的。(屏幕出示身高測量儀器)看著屏幕上一遍遍量著身高,學生們恍然大悟:支撐那根測量桿運動,讓它不歪斜。身高測量儀的前后運動,正好是一組平行線。
數學源于生活,數學應用于生活,數學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本質,學會用數學的眼睛來認識周圍的世界。
(一)符合兒童認知心理。移動黑板就在學生的眼前、推拉門窗天天接觸、身高測量儀也是生活中常見,這些形象的素材,讓學生感到數學原來是那樣的親切與親近,加深了他們對數學的好感。
(二)能歸納出素材本質?!按蠹覄倓傉f的移動黑板、推拉門窗、身高測量儀,他們有什么共同點?”多種信息在一起,學生一眼就能發現其共同點,而這個共同點,正是畫平行線方法中的重難點的突破。用同類素材做依靠,將素材的本質進行遷移,學生探究操作方法時就能胸有成竹,得心應手。
(三)構建數學模型。數學是對生活的提煉,又是對生活的超越。將生活中的事物找到原型,這不僅需要教師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做文本的思考者,更要做課堂的開拓者。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