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學課改的主要目標是以學生自身發展所廣泛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內容,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化學科學思想和方法,發展學生的能力和個性特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只有進行化學新課程改革,有效把握教材,科學選擇教輔,才能開展新的化學教育局面。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化學;問題;方法
江西省下在實施高中新課程改革,就化學這門學科來說: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共八個模塊。必修課程包括《化學1》和《化學2》,選修包括《化學與生活》《化學反應原理》《物質結構與性質》《化學技術》《有機化學基礎》《實驗化學》六個模塊。
到目前為止,新課改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效果如何?筆者認為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部分教師認為本省的考試大綱到目前為止還沒出來,新課本的深廣度難以把握。如果根據教輔材料把知識拓寬加深,教學內容多且課時緊,難以完成教學任務。
2.部分教師認為新課程內容系統性太差,沒有老教材系統性強。像對元素化合物的學習,老教材是以元素周期表為核心進行組織,進一步推廣到全族元素的性質,邏輯性很強;而新教材的內容給人感覺太散了,如氯氣的性質在必修1中,而溴和碘的知識則安排在必修2中,相互的聯系就不強了。
3.部分教師認為新教材刪除了學生實驗,增加了老師的課堂演示實驗,這樣學生動手能力是否會變弱?另外課本上學生探究實驗能否順利開展?
4.部分教師認為上課能聽懂,但下課后題目就不會做了。進而懷疑自已的學習能力或質疑老師的教學能力。
針對以上幾個問題,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受。
一、 把握教材的深廣度
在老課程中,對高考深廣度的理解有個順口溜,叫做“廣到邊,深到底”,這也是大多數高中老師的法寶。那么在新課改中是否還能適用呢?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是這樣描述深廣度的:“必修課內容為一些最基礎、最重要的知識和技能,側重于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選修課內容是在必修基礎上的適當拓寬和加深。”
其實深廣度在教材中體現的非常明確,必修的兩本書共八章內容,都是一些最基本、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介紹也是非常淺顯的,教師不應該在高一加太多知識給學生,這樣只會讓學生認為化學太難,從而失去化學興趣。如課本提到粗鹽的提純,介紹了粗鹽中常混有哪些離子,然后介紹了這些離子需要用哪些試劑來除去,但并沒要求加入的先后順序。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明確基本知識。
二、 如何選擇教輔材料
面對新課程,教師就面臨教輔材料如何選擇的問題。處理不好會造成學生學得高興但做題痛苦,教師盲目補充知識,以至課時不夠的局面,嚴重時還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輔材料應該緊扣課本內容,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宜過高提高到高考程度,數量上盡可能適中、少而精;對不適舍的題要大膽刪改。
三、 如何看待新教材的課程內容的系統性
許多教師仍喜歡老教材的課程內容的系統性,因為用得習慣了,看到新課程,感覺不一樣了,沒系統了。其實這是觀念上的問題,新課程改革首先改的就是教育教學的觀念。
高中化學新課程設有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對于必修模塊,設置的目的在于提高全體學生的化學基礎,其內容的選擇和安排上,是從六本選修課本中抽出基礎的知識,介紹生活中或自然界中常見的、接觸最多、用途最廣的。像氯氣、氮氣、硫、甲烷等這些生活常聽常的,就放在必修中介紹。
對于選修模塊,則建立在必修的基礎上,旨在拓寬學生選擇的空間,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化學打下基礎。不管內容如何,其組織線索和老教材一樣,都是“以物質的組成結構和反應為主線,重視反應化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聯系,并滲透科學探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內容”。
四、 如何開展新課改中的實驗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高中新課程改革提倡的方式。而探究性實驗就是本次課改中重要而具體的目標,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正如新課程標準中說的:“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使他們能綜合應用化學和其他科學知識、技能解釋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今年新課程改革對所有普通高中學校和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當然,有挑戰就有機遇,而教師想要把握機遇,首先就要進行教育理念的更新。由于“應試教育”模式、傳統教學觀念的根深蒂固,所以要做好長期戰斗的準備,“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凍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責任編輯 周正旺